曹梦琳正在为一名患者进行PICC导管维护。 记者/刘琼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通讯员/黄红斌
它是一条通向希望的“生命线”,可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各项静脉输液治疗,确保输液安全,它就是PICC导管。
作为市中心医院的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这些年,曹梦琳一直坚守的,就是为患者开通和守护这条“生命线”。
让患者免受反复穿刺的痛苦
10月20日下午,在市中心医院门诊四楼PICC治疗室,34岁的曹梦琳正在忙碌。她先观察老人的置管情况,再轻轻揭开固定导管的透气敷贴,擦除表面胶痕,碘伏消毒,然后换贴膜和肝素帽,冲洗导管,写病历……一系列动作细致熟练。
“您回家洗澡时先用保鲜膜包住置管的部位,千万不要沾到水了。”老人临出门前,曹梦琳再次耐心叮嘱。
这样的叮嘱她一天不知要重复多少次,可她总是不厌其烦,生怕患者遗忘这些关键信息,从而来回折腾。
2010年,曹梦琳成为一名护士。不久后,她进入肿瘤科工作,开始与各类肿瘤患者打交道。那时,她发现许多化疗患者除了要承受反复静脉穿刺痛苦外,还会因刺激性药物等对血管造成破坏。
如何让这些患者既可以免受反复穿刺的痛苦,还能保护血管?很快,她得知了解决办法——采用PICC置管。
何为PICC?这是指将一根柔软可弯曲的细导管,从患者肘部上臂静脉置入上腔静脉,主要用于肿瘤化疗、长期静脉输液、静脉营养等病人。
2017年,通过各种严苛的培训考核后,曹梦琳如愿成为一名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从这一年起,她的舞台便从病房转入PICC门诊室。
创新操作,为硬皮病患者置入PICC导管
事实上,当一名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并不容易,除了要有过硬的手上工夫,还得懂得阅片,看得懂每位患者的血管走向。有时,各种高难度挑战也会不期而遇。
2年前,她曾遇到这样一位棘手的患者。55岁男子身患硬皮病多年,肢体活动受限,并发多系统损害,就连张嘴都很困难。
由于患者皮肤坚硬如木板,普通穿刺针针头无法扎破。即使扎破皮肤,留置针软套管在皮肤下还会打折。这意味着,静脉留置针无法留置,静脉治疗及标本采集无法进行。
“会诊时,我发现患者的皮下组织、肌肉萎缩硬化,紧贴骨骼,且全身存在多处皮肤溃疡。”曹梦琳说,更要命的是,对方的关节无法伸曲,肩关节外展受限。
接到这个“烫手的山芋”,曹梦琳并未退缩,她开始努力寻找突破点。
经过反复思索,她决定先借用B超,在患者坚硬的皮肤下寻找一小处适合下针的位置。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反复阅片,她发现该患者的右上臂中段还保留了一处皮肤硬化程度相对较轻的部位,其血流正常。
找准位置后,接下来就是进针的问题。由于患者上肢僵硬,无法伸直或外展,这需要曹梦琳站着操作。为了顺利穿透皮肤,她一改常规操作,手持穿刺针近针尖端,与患者皮肤呈45°捻转进针。
“就像是手持钻头一样,旋转着一点点扎入皮肤。”曹梦琳比喻道。
凭借着一系列创新之举,她成功为这名患者打通“生命线”。
这些年,不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呱呱落地的新生儿,她总能淡定地为他们解决置管难题。
正是凭借高超的技艺,她的门诊很火爆。一年下来,其门诊量约为5000余人次。
为乳腺癌术后患者编录特色锻炼操
“胆大”的曹梦琳还是个“心细”的人。
几年前,她在接诊时发现,不少乳腺癌患者由于双手分别留置了PICC及引流管,导致活动受限,走起路来像茶壶一样,动作僵硬。
“她们一动就怕幅度太大,导致导管脱落,可若不运动的话,容易引发导管堵塞甚至血栓。”曹梦琳说。
为了消除这类患者的烦恼,她将乳腺癌术后及PICC术后的功能锻炼,与日常生活起居的各类动作相结合,编制了一套特色锻炼舞蹈操。
“左三圈,右三圈,侧身起床,不用帮忙。快来一起 咱们来做运动。刷刷牙啊,洗洗脸啊,都没有关系。学着我洗洗刷刷,精气神来了……”在这套通俗易懂的舞蹈操中,她为患者明确了两侧肢体的动作要点。
针对引流管一侧的肢体,她建议患者可进行握拳、屈腕、屈肘、旋腕等运动,避免肩关节活动。对于置入PICC导管一侧的肢体,则可做柔和性活动,例如弯曲、伸展、握拳、抬胳膊等,避免大范围的手臂旋转活动。
有了这套宝典,那些乳腺癌患者终于摆脱了茶壶式的僵硬姿势,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