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洪山庙遗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你连洪山庙都没有出去过。”

    生活在茶陵的人,大抵对这句口头禅都不陌生,这是形容一个人没有见识,连洪山庙都没出去过。可见,洪山庙对于茶陵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地方。

    由于历史原因,洪山庙早已荡然无存。洪山庙原址在哪里?古人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建洪山庙,洪山庙里供奉的是哪位神仙或名人,有何特殊意义,相当一部分茶陵人都说不出所以然来。

    ■文献里的洪山庙

    明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初十至十七日,大旅行家徐霞客由江西进入湖南,在茶陵做了为期八天的楚地之游,留下的《楚游日记》中有这样的词句,“十四日……江从东北来,从此入峡,路亦随之。绕出云阳北麓,又二里,为洪山庙。风雨交至,遂停庙中,市薪炙衣,煨榾柮木块者竟日。庙后有大道南登绝顶。时庙下江旁停舟数只,俱以石尤横甚,不能顺流下,屡招予为明日行,余犹不能恝然淡忘不以为意于云阳之顶也。十五日晨起,泊舟将放,招余速下舟;予见四山雾霁,遂饭而决策登山。路由庙后南向而登,三里,复有高峰北峙,道分两岐,一岐从峰南,一岐从峰西南……”

    这是茶陵的洪山庙第一次见诸文献记录,文中清楚记叙了洪山庙的大概位置、里外大致状况,以及当时还有市集兼可住宿的情形。

    类似的记载也出现在清同治九年版的《茶陵州志》中,“洪山庙,在州西北十余里水口江岸,其地水浅多矶,舟楫往来偶值风浪力所难支。呼而祷之遂安稳。”亦点明了洪山庙的具体位置,且对其地水情有详细描述,并特别指出,此地风高浪急,舟行过此,多有倾覆之虞,洪山庙护佑一方平安,“呼而祷之”,则能安稳渡过,可见,洪山庙供奉的神祇一定与水相关。

    ■洪山庙今昔

    尽管洪山庙已消散在历史的烟云里,但文献里所记载的洪山庙的方位还是大抵有迹可循的。我们从县城出发,按图索骥,来到云阳山北麓的洣江河岸,触目只是一地凌乱的河滩,并无半点庙宇的遗迹。幸得朋友找到住在附近的刘三仔等几位老人,皆是幼时曾见过洪山庙之人。

    老人带我们来到记忆中的洪山庙旧址,是一片河岸高地,占地约有五六亩,106过道由此穿过,身后不远处,便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醴茶铁路。老人们说,他们小时候经常到庙里玩耍,记忆中,整座庙坐南朝北,一进四厢,墙壁用青砖砌成,屋上盖瓦,屋顶上有蟠龙雕塑,前后左右飞檐画栋,气势恢宏;大门立柱是用青石做的,两边各有一尊石狮子,大厅正中矗立着巍峨的神像,走进去显得庄严肃穆;左右各开一扇门,左边是厨房,右边是接待客房和住房;后门则直通后院,当时还围着篱笆,种有蔬菜;因为这座庙名声很大,所以这里沿河一带都被称为洪山庙……

    老人们一边回忆一边指给我们看,洪山庙倚靠云阳山,呈大雁展翅之状,自生雄风。庙右侧有一条山涧小溪,溪水似银练泻入呈“S”形的洣江河道,如今的山涧溪水被人工引入水塔,水塔下方布有十余个水龙头一字排开,前来这里接生活用水的人络绎不绝;左侧同样有一条小溪,溪旁小路往山南延伸可直接登临云阳山的紫薇峰;大庙四周比较宽敞,地面平整;后山是一座酷似“男根”的青山;庙前有一棵大皂荚树,紧临河岸,树上的皂荚常常被前来祭祀的善男信女们摘回家用于洗涤;沿庙前小路往下游走,不到300米就是洣江的仙人湾古渡口,如今的古渡口早已废弃,原址左近兴建了恢弘壮观的仙人湾大桥,极大地方便了两岸人们的出行。

    老人们还说,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说,这座庙名声很大,所以这里沿河一带都被称为洪山庙,又因这里路段伴山形随河岸连续拐弯,是当时进出茶陵西唯一的交通要塞,那句茶陵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也因之而来——没去过洪山庙,自然也不能去往比小县茶陵一隅更为宽广的远方,自然也是没见识之人。也因为这样的地理区位优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茶陵县有关部门先后在洪山庙庙址的右前方五百米处设置了“洪山庙道路收费站”、左前方八百米处设置了“洪山庙木材检查站”,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为茶陵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本世纪初相继废除。

    那么,洪山庙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老人们回忆,应该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就在设置收费站和检查站之前,因为修建106国道和醴茶铁路,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的洪山庙被拆除掩埋。现在,国道与铁路在这里平行通过。国道通过洪山庙的前坪,而铁路则修建在原庙宇基脚和庙后的园子上。106国道在此处设立了一块1860公里的路牌,洪山庙遗址即在此处。

    ■传说与历史

    洪山庙消失的历史谜团是暂时厘清了,但洪山庙中所供奉的洪山老爷到底是何许人也,依然不得而知,老人们却对我们说起了流传在洪山庙附近不知多少年的民间故事。

    传说七千多年前,炎帝神农榆罔氏带领族群来到茶陵潞水一带的古露囯定居下来,而后逐步向周边发展。古露国的南面是现在紧靠洣江河的思聪、洣江、下东几个乡镇,由于这里洪水泛滥,河边大片土地被淹,先人们只能望水兴叹。神农榆罔氏见状后经过实地了解,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仙人湾。仙人湾地处茶陵古八景之一——“金线吊葫芦”大葫芦的最根部一段,河两岸崇山峻岭、怪石嶙峋,河水湍急,只要遇到暴雨天气,就会发生泥石流,河道被石块严重堵塞,河上游的水很难排泄出去。要使河水畅流,就必须把仙人湾河段河床里的大小石块清除掉。于是,神农榆罔氏派出他非常信任的得力助手洪山,由他负责,带领水性好力气大的族民去疏通仙人湾河道。

    洪山带着族人,用人抬肩扛的原始办法把大小石块和泥沙搬到两边远离河岸的地方。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把这一段的石块基本清理干净,洣江河水得以畅通无阻地流向下游,露出了现在的思聪、洣江和下东等一大片平地。随即,神农族群从古露国逐步来到这里开发农耕,把这一大片平地开垦成了农田,种上了水稻和各种农作物。

    某年夏天,暴雨连续不断地下了一个多月,引发仙人湾河段再次发生特大泥石流,河道被堵塞,这一带又成了水乡泽国。洪山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再次率人在仙人湾疏通河道。没想到突然发生意外,洪山和几个族人在与奔腾而来的巨浪搏斗中被洪水冲走,遗体在三十多里远的下游菜花坪岸边发现。人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把他们就地安葬。为了纪念洪山为疏通洣江河道作出的重大贡献,族人们在洣江河边紧靠云阳山北面的河岸上建造了这座恢宏的庙宇,取名叫洪山庙,以祭祀洪山,让后人世世代代记住洪山的英雄行为。

    无独有偶,类似的民间传说也在茶陵相邻的衡东一带流传,据湖湘作家萧湘平《寻找逝去的家园:衡东县草市镇》《人间至爱—衡东四方山》等文载,炎帝的三位大臣洪山、杨山、灵山先后都为治理洣水泛滥而献身。杨山葬于安仁县吴集,灵山葬于衡东草市,洪山葬于攸县菜花坪。沿河的人们为祭祀他们,分别修建了杨公祠,灵山庙和洪山庙。

    从这些民间传说可以得知,洪山是远古时期与炎帝神农、洣江河息息相关的人。茶陵洪山庙祭祀的就是为了治理洣江河而英勇献身的洪山,所以,州志中有“呼而祷之遂安稳”的说法。

    洪山庙虽然已消失,但留下来的是一笔巨大的需要敬重的精神财富。我们深信,炎黄子孙在世代传承神农文化的同时,都会铭记英雄洪山的历史功绩。

    临别洪山庙旧址,我们在附近的草丛里找到一些碎瓦片,老人们仔细察看后肯定地说:“这就是洪山庙曾经盖过的残瓦片。”或许,这便是此行最大的收获了吧!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