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泉源

    新生事物诞生,总是一路凯歌,迅速击中人们的兴奋点。短暂辉煌后,又因诸因素交织作用,迅速走向没落。墨庄“花灯、狮灯”的兴衰、成败,便是如此。

    (一)

    “墨莊”乃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岳飞奉命入湘剿灭匪患途经茶陵驻扎本村时的题字。墨庄村名沿用至今,是一个有5300多人、20个行政组、由茶陵县秩堂镇所辖的古庄。

    墨庄“花灯”,俗称“三角班、丑茶戏”。是墨庄陈氏从江西始祖泰和县引进的民间戏剧。因剧中主角以“小生、花旦、小丑”为主,所以俗称“三角班”。是茶陵县茶乡墨庄独有的民间戏剧。从光绪年间至上世纪70年代,墨庄“三角班”一直活跃在湘赣边境。2008年该戏剧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国初期,能歌善舞、记忆超群的年轻人墨庄下户陈发喜,将“三角班”引入墨庄。后经上户陈才生、中户陈件仔、下户陈顺生、塘下陈韩才等人传承,使“三角班”蓬勃发展。

    “三角班”唱腔多为采茶歌、秧歌、花鼓、民间小调等整合,如:送郎调、斑妈调、十绣调、采茶歌等。因此,墨庄陈氏又叫“丑茶”,演戏叫唱“三角班、唱丑茶”。

    旧时农村文盲甚多。“三角班”鼻祖陈发喜仅上过私塾,但记忆惊人,耳闻则诵,目睹不忘。那时无文字剧本,无唱腔曲谱,学戏全凭记忆。师教一句,徒复述一句,所有台词、唱腔,全凭脑记,俗称“教圆口”。学有成就的有陈元仔、陈苟美等数十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立了具有乡土气息的“墨庄农剧团”,为湘赣边界农村之首。逢年过节,演“三角班”、看“三角班”成为乡民首选。

    (二)

    墨庄“狮灯”,是舞狮、打拳、舞棍、跳桌、螃蟹走路等的统称。自古以来墨庄人就有习武传统,并专设武馆,俗称“打场”。下户陈年珠为武术大师。学武全是陈氏兄弟,免费学习。1958年师傅陈年珠参加茶陵县武术比赛,拳术、舞棍、大刀均荣获甲等奖;后到长沙参加全省比武,荣获乙等奖。他的拳、棍、刀、枪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湘赣周边至少15个地方传教武术。

    “墨庄左棍”特技,堪称一绝,外地曾有人“谈棍色变”。陈年珠传教武术徒弟时说:一打胆,二打眼,三打阳力,四打活。墨庄左棍一百零八式特技,身棍合一,变幻多端,棍法连贯如行云流水,势勇力猛,呼呼生风。

    墨庄拳术也闻名湘赣边境,拳术套路分“高桩”“矮桩”两种,一个套路最多有一百零八个回合,其中包含着各种防攻招式:如雪花盖顶、乌云绕脚、平地割葱、檐老鼠挂壁等几十种拳术。陈年珠师傅除传教武术,还传教杂技、田径等。如跳、跨宽大方桌、打翻杂、翻筋斗、螃蠏爬路。这种武功在湘赣边界深受追捧,属南少林派。

    (三)

    墨庄曾有“小南京”誉称,“三角班”排练的锣鼓声、“打场”练武的吆喝声,祠堂打牌嬉笑声,常年不断,热闹非凡。

    逢年过节,“名角”们纷纷登台,一展风采。上午,在祠堂前的开阔地,随着乐队演奏的 “武术”音乐与鼓点的响起,迅速拉开了架势,首先出场是杂技、田径表演,他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赤膊上阵,打翻杂、翻筋斗、螃蟹爬路、跳方桌角……接着,舞狮开始,舞狮人根据音乐鼓点,时而腾起,时而跳跃,时而摇头摆尾,时而眨眼睛,时而扇耳朵。然后拳术上场了,表演人行云流水刚劲有力,出手软如棉,沾身硬似铁。压轴的是“左棍”表演,健壮的中青年男子,双手执棍拜祖后,接着棍棒穿梭于空中,飞快地旋转,犹如旋风一般,在空中形成了美妙的弧线。台下观众眼望着棍棒舞动中的嗖嗖声,掌声阵阵。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快速转型,大部分中青年男女出外务工,之后电视快速普及,昔日演戏看戏、观赏武术的娱乐方式也就渐渐被取代了。那个热闹非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