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艺术性的悲壮吟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北清

    绝唱今古,长歌浩荡。《英·雄》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造诣,生动刻画出缪伯英与何孟雄这对革命伉俪的形象。来自二人家乡湖南株洲的创作团队,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特色,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视听语言讲述出这个动人的故事,可谓“湖湘子弟传正气,英雄儿女谱新篇”,是一场民族性、艺术性的悲壮吟咏,是一场大气磅礴的视听盛宴。

    家与国:剧情结构与人物塑造

    《英·雄》全剧围绕缪伯英与何孟雄这对革命伴侣展开。

    1919年,缪伯英与何孟雄在北大相识,激荡的五四风雷与涌入的马克思主义渐渐吸引起那个时代青年学子的炽烈目光,两人也因为相同的志趣而走进了彼此的心房。这种个体情感与时代精神间的紧密联系与深刻张力,我称之为“家与国”的二重性,贯穿了全剧对于缪、何二人动人爱情的描画。

    这种二重性在缪伯英因为革命工作而不得不离开她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时得到了最为充分的揭示:“家”维度下的母亲身份与“国”维度下的革命者身份引发了她强烈的精神冲突,“革命者刀光剑影已见惯,却难忍这母子离别伤”。这一段落中关于缪伯英那种痛苦、纠结、挣扎的心理活动的刻画,是全剧最成功的一处,不仅细腻真切,又非常接地气。对于革命者而言,真正的尊重不是无限的神化,恰恰是正视其“人化”的一面。只有在意识到革命者与我们同为普通人的时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伟大。

    当然,《英·雄》也没有止于揭示“家与国”之间的张力,而是生动地呈现出缪、何二人是如何将两种复杂情感进行统一,从而实现了二者在更高层面上的和解。在全剧终章,何孟雄即将被押赴刑场,眼前浮现出逝去爱人一袭红装的身影,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指向的就是这种家国关系的内在统一:“愿和你青春同祭铁血大旗”,两人的爱情在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事业中得到了更高的实现,又岂会因生死相隔?正如毛主席在悼念杨开慧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所写:“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对英雄夫妇的传神塑造,离不开两位主演对于人物和剧本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

    作为著名的歌唱与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缪伯英的饰演者王丽达说:“创排演出《英·雄》,是学习英雄的过程,无数次受到心灵的震撼。”正是这种心心相印,让王丽达呈现出一个层次分明、性情鲜明的缪伯英:学生的意气、少女的羞赧,既是妻母,更是党员。人物的多重身份和复杂心绪在王丽达的演绎中交织磨荡,酿就了一个令人心醉的巾帼形象。

    一与多:艺术手法和视听语言

    全剧叙事风格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同时,却是“万变不离其宗”,与剧情的发展、人物的构建水乳交融,实现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首先,全剧的单元化叙事将故事设定在不同的场景和时空中,四个段落的剧情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这种叙事模式既能够重点突出人物形象与思想旨趣,又增强了可观赏性。在散文创作中,“形散而神不散”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要求,《英·雄》正是在“形”的变化和分散中保留了“神”的统一。例如,“初恋·俚歌”与“生死恋·长歌”这两个段落,分别叙说的是二人北大初识、暗生情愫和最后生离死别的故事,但剧作者通过同一句唱词给观众制造出一种跨时空的联结,从而起到串联全剧的作用:“好花不怕霜雪打,霜雪越打花越红;好汉不怕生死炼,九死无悔,还剩一回,也要逞英雄。”如果说在第一幕出现的这句唱词,是对英雄二人出场的一个预示及其性格的一个概括,那么最后一幕再次出现的这句唱词,则是在带领观众走完二人壮丽的人生之路后,写下的一个句点和总结,收束全篇。像哲学家黑格尔常说的那样,第一幕里的这句唱词还是抽象的、苍白的,尚待在后续的剧情中展开自身,而最后一幕里的同一句唱词则已经获得了充实的内容,让人们真切地领会到好花何谓,好汉何指。

    其次,全剧包含具有大量湖南本土特色的民族方言及音乐元素,比如“哟”“啰”等湖南特色语气词、大筒唢呐等特色乐器,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花鼓戏唱腔以及湘东民歌等典型的湖南音乐形式。“要上那个高山哟,那就莫怕风啰;要下那个大海呀,那就莫怕龙啰……”这句在全剧开头、结尾都出现了的民歌唱段,苍凉高亢,既体现出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更是赋予了一层湖南人特有的“霸蛮”色彩。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陈独秀在《欢迎湖南人的精神》一文中曾写道:“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无论杨度为人如何,却不能以人废言。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

    湖南人的霸蛮,不是蛮干,而是在家国大义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毅,即陈独秀先生所说的“奋斗精神”。要表达这种奋斗精神,又有什么比从湖湘大地深处自然生长出来的湘东民歌更合适的载体呢?要知道,正是这片湘声嘹亮的大地,孕育了王夫之、谭嗣同、黄克强、毛泽东……

    如果说湘东民歌构成了全剧厚重的历史底色,那么穿插的花鼓戏唱段则更给这幕宏大叙事增添了灵动与轻盈。改编自湖南花鼓小调的《乡里妹子进城来》,传神地刻画出缪伯英初入北京大学的场景,小调轻松、明快的韵律衬托出缪伯英的稚气与朝气;《人逢喜事精神爽》则用欢快的唱腔,烘托出缪父缪母得知女儿回家的喜悦气氛。这些花鼓唱段的点染,使得全剧充满湘情湘味,在严肃的剧情中让人会心一笑。

    全剧慷慨激昂又接地气,有着英雄的非凡气魄,又有着普通人的朴素真情,“英·雄”夫妇有着共同的理想,为了追求真理与心中的光明道理不惜牺牲生命,不得不称之为吾辈英雄。而《英·雄》正是一部成功记录英雄、塑造英雄的作品,英雄儿女无负于这份红色血脉,通过这部杰出的文艺作品在新时代传播正气、谱写新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