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何曾少湘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丁一达 (北京大学哲学系研一学生)

    “要上那个高山哟,那就莫怕风啰;要下那个大海呀,那就莫怕龙啰……”伴随着在礼堂内外回荡的湖南乡音,荧幕上渐次浮现出缪伯英与何孟雄那苍白而斑驳的面孔,简略且凝练的生平。

    久久凝望这对“英雄夫妇”的照片与介绍,我仿佛恍然明白了“所谓不朽,垂万世名;孰道公死,凛凛犹生”的意义,感到了寥寥数语,却又字字千钧的冲击。

    这种冲击感或许来自于:《英·雄》歌剧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勾勒出的二人的饱满形象。当你意识到,缪伯英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女性党员,更是一个舍不得离开自己孩子的母亲;当你意识到,何孟雄不仅是党内早期的工运领袖,也是一个体贴专情的少年;当你感受到那苍白照片与介绍背后的丰富色彩,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生命与我们并无不同,却又如此不同。

    我想,对于英雄的真正理解,总是发生在看到他/她同样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刻:英雄从来不是生而为英雄。对于那一代先烈来说,他们的出发点也许很简单,很朴素,仅仅是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不要再生活在离乱、纷争、压迫之中,也恰恰是对这种信念的坚守,让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一颗赤子之心,“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湖南近代历史上已经有太多乡贤用自己的生命给孟子这句话做下注脚,缪伯英、何孟雄也应该被置于这个谱系中来理解。

    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观看这幕来自家乡、讲述家乡的歌剧,我的心情更加复杂。缪、何二人于我既是同乡,亦是校友。多少次穿梭于五四大街内外,恍惚间进入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于北大红楼相识,在“亢慕义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我想,从某个意义上说,或许每个湖南人都应该心存感念,因为是他们用行动将湖湘精神注入到了北大传统之中,这两个深远影响了近代中国发展的思想脉络得以在他们以及许多湖南人的努力下联结起来。

    观剧结束,步入北京初秋的夜色,我回味着那湘声的高亢、苍凉、勇毅、顽强,好像是读懂了其间的暗语,再一次感受到那代代相传的精神薪火。回望历史的意义,或许正在于先行者们的脚步,使那后来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不惮于前驱。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