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艳辉为无法入学的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姚时美 通讯员/陈名就

    家住茶陵县界首镇大新村的12岁女孩小美(化名),受先天性疾病影响,不具备随校就读的能力,常年留守在家。每次听到陈艳辉的声音,小美就会飞也似的跑出来,一把抱住她。她知道,属于她的课堂开始了。

    8年来,茶陵县有130多名像陈艳辉这样的教师,坚持为全县250多名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不让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被遗忘。

    全县有134名残疾儿童无随堂就读能力

    屋外下着雨,15岁的小明(化名)咿咿呀呀,要往门外走。母亲上前安抚询问,却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焦急又无奈。

    刘君燕老师来了,轻拍小明的肩膀,柔声问:“想出去玩了是不是,那我们先进来拿两个球,等雨停了再说好不好?”小明看着老师,乖乖坐下来。

    小明2岁多时,被确诊为先天性癫痫,病情一旦发作,就会突然抽搐倒地甚至昏厥。仅上了很短一段时间学,小明无法跟班学习,不得不休学回家。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茶陵县6—15周岁的持证残疾儿童共有521名,其中像小明这样没有随班就读或者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能力的残疾儿童,有134名。

    这些孩子的家长本以为孩子因病跟学习无缘,没想到,陈艳辉、刘君燕这样的教师上门送教,一坚持就是8年。

    “每一年,残联和乡镇都发动下沉至每个村(社区)的民政专干,对本辖区的残疾儿童信息进行摸底。”茶陵县残联理事长谭玖敏告诉记者,“县里再组织由民政、教育、卫健和残联等单位的专家构成的团队,对他们进行评估。”

    对于有上学能力的残疾儿童,动员其到茶陵县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于重度残疾儿童,生活无法自理的,列为送教上门教育对象。

    130多名教师踏上送教之路

    残疾儿童群体数量大,送教任务重,仅靠茶陵县特殊教育学校不到20名教师,力量明显不够。2015年茶陵县依照湖南省部署要求全面铺开送教上门工作以后,就确定了“特校指导,乡镇统筹,学校推荐,教师自愿”的工作方针,挑选一批普通学校的优秀教师加入送教队伍。

    刘君燕和陈艳辉,就是第一批从普通学校入选的教师。

    陈艳辉当时工作不到3年,年轻有活力,授课成绩出色。“我上大学时就时常去福利院,孩子们渴望的眼神,看一眼就忘不了。”陈艳辉说,“听说有送教机会,我二话不说就报了名。”

    陈艳辉送教过的22个孩子中,最远的家住28公里之外的山村。她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壮着胆子,摸黑走在曲折的乡村公路上。因为不想耽误孩子们的学习,生第二个孩子的前三天,陈艳辉还在给一个孩子送教。

    目前,茶陵县有82名教师常年风雨无阻地奔波在全县所有需要送教的地方,带动全县共130多名教师加入送教队伍,极大地壮大了送教师资力量。

    送教的教师们,大多是利用挤出的课余时间,带着各类教具送教。

    “有时候自己的孩子啪嗒啪嗒地掉着眼泪问我,为什么你陪我的时间那么少,你给学生送课外书我怎么没有,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的刘君燕有些愧疚。

    “零拒绝,全覆盖,每一个片区都有队伍,不让任何一个家庭被教育遗忘。”茶陵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罗恒说。

    差异化送教让孩子逐步回归社会

    《湖南省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提到:“推进差异化、个别化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针对250多名残疾儿童,茶陵县找不出两套完全一样的送教方案。

    在送教教具中,有学习用的图画书、作文书,七巧板拼图,计算器,有生活用的紫菜、竹垫、包袱皮等做饭用的食材和器具。

    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受教能力不同,受教育需求也有差异,有的孩子智力接近同龄孩子水平,则以传授知识为主,有的孩子接受能力低、生活自理能力差,则将学习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兼顾教育。

    据介绍,随着送教上门工作的深入推进,接受送教的少年儿童,往往在康复、认知、生活适应等多个方面发生积极变化——有的孩子动作协调性更好,行动能力一定程度得到提高;有的认知能力提升;有的逐渐达到生活基本自理水平……有的家庭在接受送教的心理辅导之后,可以帮助孩子们更从容地应对各种困难。

    “在接受送教上门之后,有一些孩子随着年龄增大、病情好转以及认知能力提升,是有机会逐步转到特校就读或者到普通学校的特教班跟班学习的。”罗恒说,对于这部分孩子,“送教不是终点,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回到社会环境当中。”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