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提质” 送教上门“减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多领域专家合作,对相关学生开展评估鉴定。 受访单位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今年9月,9岁的小宇终于顺利走进我市一所普通学校,成为一名小学生。因智力障碍与多动症,他曾一度远离校园。

    小宇的经历,正是株洲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减量提质”的一个缩影,通过多方专家缜密评估,他得以随班就读,接受更加全面的小学教育。

    小宇的求学路

    受身体因素影响,小宇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在幼儿园期间,就因为一些怪异的行为而不得已中断托幼,父母只好带着他四处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多年训练,小宇的行为有了不少改变,并且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喜欢上了运动。今年6月,小宇前往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来自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的评估。

    “在以往,我们可能会优先建议小宇以‘送教上门’的形式接受教育,但现在我们认为,普通学校已有条件接纳他跟班学习了。”一位评估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专业支撑体系,特别是在今年,我市成立了市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并推动各县区相继设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能够更好地指导各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让更多情况特殊的学生走进普通学校。

    小宇的家长表示,会做好陪读工作,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普通学校教学。

    就在上月,我市还在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融合教育资源教师任职资格培训,来自全市各个区县特教资源中心、特殊学校、融合点校的60余名老师参训。此举旨在提高我市资源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市教育局还将特殊教育工作纳入普通学校的年度工作考核指标,鼓励学校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工作,推动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

    科学评估,

    让更多特殊孩子走进校园

    为何要对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减量”?

    特殊教育专家指出,在一般人看来,这好像是一种不错的“上门服务”,但其实由于授课时间、环境、教师能力等因素影响,并非是残疾孩子最佳的学习成长途径。尤其是对于具有一定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孩子来说,进入普通学校这种大环境,更有利于其尽快适应环境、提升学习能力、开发智力。

    “让每个残疾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和个性化的教育权益。”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信息资源中心主任何果说,为确保每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顺利入学,各区县均建立了适龄残疾儿童青少年入学评估机制,并结合适龄学生动态监测工作,对接受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进行全面的摸底和科学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合理确定安置方式,原则上能够适应随班就读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条件的适龄残疾学生,将不再采取送教上门方式安置入学。按照“轻中度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中重度安排在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附属特教班就读、重度和极重度提供送教上门”的形式安排入学。通过推行科学评估、精准安置的方式,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和适宜的教育资源。

    校园正积极“敞开大门”

    为确保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以及陪读家长得到关爱和支持,稳固随班就读学生就学率,目前,我市各个区县融合教育点校正积极探索融合教育有效路径。

    “虽是特殊对象,但始终把他们当普通孩子来培养。”石峰区北星小学校长彭芳说,2020年学校有两位脑瘫学生需要家长陪读,为方便家长来校,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午餐和休息场所。学校还根据融合学生的需求,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如学校资源教室放在了一楼,便于学生行动;打造绿色通道,确保轮椅可以顺畅通行;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积极组织适合学生的康复类活动。

    在教学上,各学校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辅助措施。如攸县组织开展残疾学生家长康复技能大赛,为家长搭建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同时把专业的康复理念、康复技能传授给残疾学生家长,推动了家庭康复的进步。

    目前,在多措并举之下,我市在推动减少适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占比数量、提升送教上门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我市送教上门的占比已从2022年的26.6%下降到2023年的12.57%。

    这表明,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指导和努力,特殊教育的融合发展逐步得到了推进,送教上门服务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下一步,教育部门将落实“一人一案”的要求,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管理机制,确保每个残疾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支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