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烂漫时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欧阳跃

    电影《春天的约定》,是扶贫浩大工程史的一个剪影。影片讲述了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靳军与队员夏长胜、米粒儿攻坚克难,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

    影片的成功在于米粒儿“日记”的独特视角,选取了一个简单又真实的切入点——种白菜。白菜,是个农民都会种,可要种出一条致富之路,却是不易。围绕种植大白菜,故事跌宕起伏、细节扣人心弦,而且接地气。剧中故事并非完全虚构,所有人物也都有原型,给观众以真实感。

    工作队第一书记靳军,是位性情直爽、作风硬朗的退伍军人。进村伊始,穷怕了的乡亲们,像盼来救星一样欢迎工作队。靳军问:“农民的希望在哪里?致富之路在哪里?”乡亲们睁大眼睛翘首等待他的回答,可他却斩钉截铁地说:“在土地里!”乡亲们瞬间失望。他们世代侍弄土地,都没能挖断穷根,如今就能在地里种出希望?乡亲们的不信任,使工作队一开始就陷入困境。

    工作队明白,要赢得乡亲们的信任,就必须怀揣一颗为民服务的初心。脱贫之路是在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土地里,别无他途。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工作队把种植高山有机大白菜,作为扶贫立项。可乡亲们不认可,家家年年都种的廉价白菜能致富?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靳军找到村里的退伍军人白景阳,做他的工作让他来带这个头。

    20亩试验地,很快在地里播下了种子。数天后,嫩绿的白菜秧苗让山坡披了一件绿装。城市长大的米粒儿见了喜出望外,她在日记里写道:“20亩高山有机大白菜终于露面了,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土地的神奇与慷慨。一粒种子种下去,转眼间就是一片新绿。”可她哪里懂得,农民的耕作、劳累、艰辛并没有如此浪漫,土地也并非如此慷慨。就在白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之时,一场山洪毁了一切。

    面对打击,工作队没有气馁。为了不让刚刚在乡亲们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再度熄灭,靳军向乡亲们承诺:乡亲们的损失,工作队全额赔偿。当乡亲们知道,这笔钱是靳军一家为儿子上大学准备的全部积蓄时,都感动得落泪。至此,一个全心为民富有担当的共产党员形象,在乡情们心中立了起来。

    影片没有在老套的思想工作上着墨太多,而是用了一个简短的镜头:带头种植白菜的白景阳媳妇和婆婆,笑着坐在坑头数卖白菜的钱。婆婆抑不住喜悦说:“我就喜欢数钱的感觉,只有数钱时,才觉得腰杆是硬的。”在这个镜头前,任何大道理说教,都显得极其苍白。

    春天到来时,乡亲们望着一千亩高山大白菜,笑得满脸灿烂。各地慕名而来的商贩,让他们的白菜走俏全国,价格更是普通白菜的数倍。如果说只是为了完成扶贫任务,工作组完全可以写一份结案报告打道回城。可他们没有,他们看到的是扩产后所需的配套措施。想到的是,如何打造一条集产、供、销于一体,冷藏保鲜,物流通畅的产业链。为保白菜销路,他们把目光瞄向了广大的南方市场。

    故事发生地是革命老区。村里有一块“八路坟”,安葬的是八路军烈士的遗骸。可这块坟地,又是建冷库的最佳位置。当靳军提出为烈士迁坟,在此建冷库的方案时,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先不答应的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奎爷,最后这块土地肯定是没有动,烈士要尊重啊。影片在处理这一矛盾时,没有用烦琐的说教,而是去繁就简,运用平实的倒叙手法,让乡亲们去了解、去感受革命先烈们的遗志。

    《春天的约定》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从影片中人们看到了农民的希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