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维佳
“到此有怀崇始祖,问谁无愧是龙人。”这是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神农大殿里的一副石刻楹联。
扪心而问,身为龙人,难免有愧。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从前只知陕西有个黄陵县,却不知湖南还有个炎陵县。在陕西工作多年,我曾数次拜谒过黄帝陵,可拜谒中华民族人文共祖炎帝陵,竟还是第一次。
癸卯五月,正值“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的小满前日,夏意渐浓,夜宿炎陵,观桃听雨。翌日晨,位于湘赣交界、罗霄山脉酃峰脚下、洣水河畔、鹿原镇的炎陵县炎帝陵景区,风和日丽、山清水秀,樟树飘香、枇杷金黄,令人心旷神怡。
据说,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新石器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水位于陕西宝鸡,乃炎帝故里,而姜姓部落共历经九代炎帝,统领部落五百余载,其始作耒耜,教民稼穑,亲尝百草,发明医药,足迹遍布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乃至湖北、湖南等地,被称为中华人文始祖,功昭日月、德泽后世,备受崇拜,因此许多地方都建有炎帝陵祠。而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陵据说是第八代炎帝神农氏榆罔南巡中在此亲尝草药为民治病,因误尝断肠草时毒发而亡,葬于长沙茶乡之尾(今炎陵县鹿原陂),号称“神州第一陵”。
拜谒炎帝陵是从百家姓广场中央巨大的“姜”姓浮雕开始的。沿宽阔平坦的千米祭祀大道步行,只见阙门耸峙,翠柏侧立,五谷图腾,鼎簋九双,鹿鹰对卧,又见“作扶犁之东,制丰年之咏”的咏丰台和“以火德王天下,文明肇始”的圣火台,使人对炎帝的生平功德逐渐了解并肃然起敬。
拾阶而上,豁然间,祭祀广场前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尽显清宫皇家气派的神农大殿映入眼帘。步入大殿,一尊左手拿着耒耜(农具),右手握着谷穗,和蔼可亲、栩栩如生的神农氏炎帝红色花岗岩石刻雕像立于大殿正中,殿内四周墙壁上的红砂岩浮雕则生动再现了炎帝的十大发明和丰功伟绩:他教先民建屋造房,台榭而居;他始做耒耜,教民用木犁石犁耕种五谷;他以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制作弓箭,狩猎御敌;他首创日中为市,开辟市场,交易物品;他练丝为弦,发明五音弦琴;他被火烧之泥土割伤后,发明火制陶器,冶制斤斧;他亲尝百草,发明医药,发现有药用植物四百余种,治病救人,造福百姓;此外,他还发现茶树叶即可解毒又可入饮,史称茶祖,不愧是农业之神、文明始祖,光耀神州。
走出神农大殿,沿洣水河东岸松竹掩映的石阶步道行走数百米,就是五千年前安葬炎帝,后始建于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的炎帝墓祠。正面是红墙黄瓦的三重拱形朱门,正中间高悬午门题额,午门据说一般只有重大祭祀和贵宾拜谒时才会打开,以彰显隆重与尊贵。
当镶嵌着铜钉铜环的朱红午门缓缓开启,我们一行人,手抬花篮,身披绶带,怀着无比崇敬与虔诚的心情来到了暖阳初照、青砖合围、绿草依依、香雾袅袅的“炎帝神农氏之墓”前,燃高香,行躬礼,观祭文、祈福愿,惟愿神农护佑,风调雨顺、山河安澜、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国运隆昌!
礼毕,漫步登上陵墓旁依山而建的展示历代皇家祭祀碑文的御碑廊、九鼎台、神农功绩园和陈列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拜祭文的汉白玉碑林,似乎重现了历朝历代炎黄子孙在这块“上古有墓,汉载有陵,唐有奉祀,宋建陵庙,清定形制,当代整修,一脉相传”之圣地祭祀、拜谒、缅怀炎帝时的壮观场景。
据《路史·后记》记载,黄帝“崇炎帝之祀于陈”。《轩辕黄帝传》亦载:黄帝“作下畴以祭炎帝”,表明炎帝祭祀最早始于黄帝。后相沿于秦,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因“邑有圣陵”始建茶陵县(炎陵县此前属今茶陵县,取茶祖之陵之意),自唐太宗贞观元年起遣祀官祭祀炎帝,到宋太祖建陵庙,置5户守陵,创设御祭规制: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明清更是凡新皇登基,朝有大事,必遣官祭祀直到今天。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每年九九重阳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会齐聚炎帝陵,共同祭奠中华文明人文始祖,缅怀炎帝神农丰功伟业,祈福民族复兴盛世永昌。
当我们意犹未尽地离开时,回望云秋拱峙、洣水环流、气象开朗的炎帝陵,陵区四周白鹭徘徊,大雁低飞。据说,这是因为炎帝发明了五谷,人食五谷后,从而减少了人类对鸟兽的伤害和猎捕,炎帝死后,白鹭大雁便从此为炎帝守陵,千百年来,不愿离去,形成了“白鹭守陵”奇观!
至此,我不禁在想,是什么样的宗祖信仰令海内外炎黄子孙趋之如鹜来此祭祖,是什么样的精神基因让五千年华夏文明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是什么样的文化自信使泱泱中华繁荣昌盛!
鸟兽尚有报恩心,人食五谷当何为。也许,做无愧龙人,去拜谒炎帝陵,会是个不错的文明探源之旅、文化寻根之旅、文脉传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