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鹿原陂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黄春平

    鹿原陂也称皇山、炎陵山,乃炎帝安寝之地。这里青松叠翠,古木荫翳,烟云出没,宛如一条莽莽苍苍的巨龙,镇守蜿蜒洣水,环护巍峨帝陵,是令舆地学家叹为观止的至尊之地。

    幸运的是,我的高中学业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鹿原陂的炎陵县第三中学完成的。高中时光转眼即逝,而炎陵圣山的灵气,炎帝文化的浩气却久久地浸润着我、熏陶着我、激励着我。

    为始祖炎帝扬名

    因自然风化和年久失修,炎帝陵主殿及其附属建筑毁损严重。改革开放后,海内外炎黄子孙期待全面修葺始祖炎帝陵寝建筑。经过马安健等全国人大代表接续呼吁和省市县各级政府积极争取,1986年,炎帝陵修复工程得以启动,1988年10月,主体建筑修复竣工。10月31日,我故地重游并见证了修复工程的竣工仪式。

    我想,炎陵山、炎帝陵与我有缘,这么重要的活动、这么重大的事件应该写个新闻报道一下。活动结束回到单位,我便以“炎帝陵主体工程修复竣工正式对外开放”为题写了一条消息,用稿纸抄写了几份。

    为慎重起见,我特意跑到县委宣传部签署“属实”意见,并加盖“中共酃县县委宣传部”的公章,之后邮给了多家媒体。令我惊喜的是,事隔十多天后的11月11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天地”节目中播出了这则新闻。说惊喜,是在广播普及到户的年代,广播电台的受众和影响比报纸、电视还要大得多。

    之后,炎帝陵便是我新闻报道的富矿,也是我热衷报道的题材,小到一亭一台一桥建设,大到“省长公祭”等大型活动,都有我在省市媒体报道的文字和声音。

    2009年我调县委宣传部工作,2012年又调到县广播电视台任职,更是具体组织或参与了湖南省社会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礼、海峡两岸神农文化祭等系列重大活动的宣传策划、媒体联络、通稿采写、直播协调等工作。

    2010年炎陵县筹备清明公祭炎帝陵,原定方案确定内容数次调整,宣传策划特别被动。同时,县级公祭难以吸引媒体做出影响。我通过与有关部门日夜沟通后,梳理提炼出了炎陵、井冈山、南岳三大风景名胜区负责人首次联手点燃炎帝圣火,首次以乐舞《火祭舞》和《清明雨上》、朗诵《炎帝颂》、颂唱《祭炎帝》来告祭炎帝,首次在大型网络媒体开设祭坛等六大亮点。在向记者发放背景资料和新闻通稿的同时,我利用接待媒体记者的时机,反复向记者强调这次活动的几大亮点。结果,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等海内外百余家媒体予以报道或转载。事后总结,一致评价“小活动做出了大影响”。

    其间,除几十场大型祭祀活动的50余篇新闻稿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采用外,我还挖掘采写了《湖南发现炎帝陵御祭古道》《炎帝陵祭祖大典跻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炎帝陵入选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炎帝神农氏是中华“乐舞鼻祖”》等上百篇被中央和省级媒体采用的特色新闻,拓展了炎帝陵的报道内容和视角。

    为陵寝圣地正名

    2010年5月24日,某国字号的“经济周刊”爆出四省五地《炎帝故里的共赢争夺战》万言新闻,并很快被网络媒体铺天盖地转发。文称:“第二个‘炎帝故里’在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南省在其《“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打造省级精品旅游路线:长沙一株洲(炎帝陵)一南岳一永州(舜帝陵)的寻根祭祖旅游线。”

    看到这一报道后,我作为县委宣传部分管新闻宣传的副部长尤为气愤:炎陵明明是炎帝的安寝之地,怎么就成了炎帝的故里?!

    随即,我认真研读了《炎帝故里的共赢争夺战》一文,逐一找出其破绽,采写文稿《炎帝陵缘何成了炎帝故里》,主要观点是:“炎陵是炎帝陵安寝之地,非出生地,炎陵参与故里之争是误读。陵寝之地就是安葬地;故里则是故乡、出生地,陵寝和故里完全是两码事。”

    “炎帝陵的地理位置最早见于史籍是晋代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在位120年而崩,葬长沙’。炎帝陵庙始建于宋,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派人遍访天下古陵,在茶陵县康乐乡鹿原陂找到炎帝陵墓。1986年,经文化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对炎帝陵进行修复。1988年,炎帝陵主体建筑即陵殿修复工程竣工。”

    “1944年,为纪念始祖黄帝,黄陵县由原名中部县改为现名。而在半个世纪后的1994年,出于同样的理由,经国务院批准,酃县改名为炎陵县,从而形成‘北有黄陵,南有炎陵’的格局。1993年9月,江泽民同志为炎帝陵题写了‘炎帝陵’陵款。目前,炎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代表谭艳表示,国务院批准更名、国家领导人题词,以及大量考古证据,都足以证明炎陵县作为炎帝安寝之地无可撼动的地位。”

    6月2日,《长沙晚报》在四版头条以《争炎帝故里?炎陵说你误会了》为题进行了报道。尔后,包括人民、新华、中新、新浪、搜狐、凤凰等上百家网站转载,为炎帝陵正名扬名,炎帝陵在全球的知晓度进一步提升。

    为炎帝文化添彩

    炎帝文化是炎陵县的特色文化,更是炎陵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步入新时代,挖掘好、整理好、传播好、传承好炎帝文化,吾辈责无旁贷。

    在过去几十年的新闻宣传过程中和抽调参加1997年湖南省社会各界公祭炎帝陵为期三个月筹备工作中,我掌握和积累了大量有关炎帝、炎帝陵、炎帝陵祭祀等方面的文史资料,对研究炎帝文化有着充分的史料储藏。

    《炎帝陵祭典》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炎陵县的一块文化招牌,我觉得作为非遗项目必须有一个通俗大众、规范权威、可学可传的文案。然而,此前的项目文书,史料不够翔实、逻辑不够紧密、结构不够合理、传承缺乏可操作性。

    基于此,我认真研读了道光十八年版《炎陵志》、同治十二年版《酃县志》,以及《炎帝祭文集》《炎帝与炎帝陵》《鹿原古韵》《海峡两岸共祭炎帝神农》等专著,采访了多位组织策划过炎帝陵大型祭祀活动的文化名人和代表性传承人,逐一考察了炎帝陵主要建筑,按照炎帝、炎帝陵、炎帝陵祭典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写就了近6万字的《炎帝陵祭典》文稿。

    “炎帝”部分,我重点介绍了炎帝生世、主要功绩、历代颂扬炎帝功德诗赋。“炎帝陵”部分,主要梳理和论述了炎帝归葬炎陵历史渊源、历代建设修葺炎帝陵过程、炎帝陵主要建筑物、炎帝陵建设碑文等。“炎帝陵祭典”部分,则重点论述和介绍了祭祀活动历史渊源、官方祭祀、民间祭祀、大祭仪程、祭祀方式、基本特征、主要价值、社会影响、历代祭炎帝陵文等。应该说,这是《炎帝陵祭典》内容最为翔实的“台本”。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