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给大学“水课”挤挤水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自强

    【让“课讲得好”和“科研做得好”一样,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近日,“大学生为何不爱上课?”的话题引发热议。据《光明日报》报道,暨南大学一名教授观察发现,不点到的课堂,出勤率可能不到50%。而来上课的学生中,也多沉迷于手中的电子产品。南京大学教授朱海富发现,除了不爱上课,学生们也表现出了沉默和被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愿意被点名发表看法。

    一方面大家不愿意上课或者“一节课都不缺,一节课都不听”;另一方面,大家纷纷网络上寻找优质教学资源。近些年来,B站、MOOC(中国慕课)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只要你想学,几乎都能找到,大学生们纷纷开玩笑称自己是“B站大学”毕业生。巨大的对比之下,让我们能够在另一个维度思考“为什么大学生不愿意上课”这个问题:大多数大学生不是不愿意上课,而是不愿意上对自己没有提升价值、感受不到获得感的低质量“水课”。

    “水课”水在何处?首先,体现在形式上,有的大学老师上课机械地念PPT,而有些PPT则已经数年未曾更新,让不少学生感叹道“PPT的年纪比我的年纪都大”。其次,从内容上看,与时代严重脱节,让学生体会不到思想的碰撞,更不会有知识的获得感,“这些课对我有什么用?还不如不去上”。

    而“水”的原因,除了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外,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与职称评价体系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评教授、副教授不在于课上得好不好、学生满不满意,而在于文章发得多不多、课题完成了有多少个。既然如此,那上课就走走过场、随便应付应付,既不用对课堂负责,也不对学生的前途负责。

    亟待给高校“水课”挤挤“水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到课程开设的意义,重视学生的价值反馈,打破以往“教师课程评价”的形式主义倾向;其次,将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就教学进行内容和形式创新;最后,将教师的考核注重一线教学情况,推动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让“课讲得好”和“科研做得好”一样,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挤干“水分”,期待大学课堂能重新成为爱智者的殿堂,期待那种要抢着才能听到的课多一点,期待因为课上得好而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多一点,毕竟“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