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阳
樟井,是攸县东乡一个青山环抱、溪水长流的古老村落。樟井,元明时属东江乡。清初为东江乡宝都。民国时期属黄丰镇、七区的宝都、宝字乡。1947年属凤岭乡湖厂保。1950年3月属湖厂乡。1954年成立樟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并入湖厂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柏市乡。1961年3月,柏树下人民公社设立樟井大队,1984年4月改称樟井村,2011年4月与坪峰村合并,仍称樟井村。
●地名由来
樟井,亦称樟井冲,包括新屋、洋屋、等下三个村民组。樟井冲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獐麂说”,其地过去野生动物多,獐和麂常见,其叫声不绝,人们便把这里叫做“獐麂冲”;二是“章锦”说,其来由是此处铁矿丰富,百年前出了几位开矿的财主,他们重视子女读书,出了几个文化人,取“文章似锦”之义,就以“章锦冲”代之。此说陈氏族谱中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事者来一个雅俗共赏,且受村中樟树多、井水好的启发,以谐音写作“樟井冲”。
●秀美风光
樟井,位于湘赣边界地带,四面环山,崇山峻岭,峰峦叠翠,村庄就像躺在摇篮里的婴儿,幸福宁静而恬淡。樟井有一条东西向的公路贯村而过,是连接乡村和外界的纽带。樟井还有一条潺潺流淌、清澈见底的小河自北向南奔流,河水的源头出自高山,用山清水秀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温润的气候,树木荫蔽,水分充足,这就形成了樟井夏天特有的清凉气候。
樟井境内有一风景胜地,人称鸡冠石。岩体巨大,峻峭高耸于山坡之上,危崖兀立,形如鸡冠,人立于石下,不可见其全貌。若东方欲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万丈光芒将其包裹,熠熠生辉,形似一只昂首啼叫的大雄鸡,煞是壮观。传说樟井冲古时毒蛇出没,鸡犬不宁。一日,从祥云中飞出一只五颜六色的锦鸡来,这锦鸡颜色华丽,羽衣似锦,在空中既像一轮金色的太阳,又像一朵艳丽的红牡丹,还不断地放射出万道金光。它每至毒蛇出没的地方就啼声嘹亮,毒蛇纷纷趋声而至,锦鸡则振翅俯冲,以尖利之嘴啄其要害,毒蛇无一不毙命。自此,樟井冲雄鸡一唱天下白,牲畜安宁好家园。锦鸡流连樟井好地方,就化为一块巨石日夜守望,长驻人间。
樟井有洋屋。洋屋在洋屋组内,建于清光绪末年,是陈子元中西结合设计的民居,故称“洋屋”。正门为牌坊式,尖顶,左右共4柱,下为拱门、正门左右各两空,和正门称为正厅。正厅两侧各有两空侧厅,呈宽牌坊形,顶为三角形,中间圆顶,两边角各有一柱伸出,似与尖角顶相护卫。由正厅直入,分上、中、下三厅,砖混结构,为陈氏咏含公位下嗣孙共住,是典型的聚族而居。栋宇之间,各有一柱突出,整个房子显得美观、结实。此房完整地保存至20世纪80年代。
●人文蔚起
樟井是个将官之村。民国时期,樟井冲在军中服役的少校以上军衔者10人,其中少将3人,上校4人,中校1人。2013年版《攸县志》载“攸县籍国民党军将领名录”中有陈功复、陈娱羲、贺湘俊3人,称之为“将官村”亦不为过。
樟井人文蔚起,见之于县志的有三位。陈逵(1902-1990)出自樟井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1918年赴美留学,系中英双语诗人。192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北大、复旦、南开、西南联大等校教授。2014年清明节,陈逵的子女陈平俊、陈弘俊、陈明俊等6人合捐人民币12万元,扶助故乡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陈占梅(1904-1969),他潜心研习医道,医术高超,是攸县首屈一指中医高手。他医理精到,治病用药奇巧,药味少而精,药量轻重有度,以“轻灵”二字独树一帜,誉满攸州。晚年撰写《经方验案》《临症随笔》,弥足珍贵。陈德怀(1910-1981),曾任国民政府时期的攸县《正风报》主编。民国37年(1948),攸县睦塘农民刘冬林被谋杀,国民党政权无人过问,陈德怀拍案而起,在《正风报》揭发此案,使凶手伏法,百姓称快。
樟井最高海拔所在地叫坪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坪峰、湖厂千余农民举义暴动,史称“攸东暴动”。这里的人民为苏区筹款、扩军、反“围剿”作出了不少贡献。中央红军北上后,留下来的同志们仍坚持游击战争,中共湘赣省委机关、中共湘赣边特委机关、中共攸醴萍县委(中心县委)就曾一度设在太平山的坪峰。所以说樟井也是一块红色热土。
●资源丰富
樟井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锰、碳酸钙等。村内主要企业有樟井一号矿粉厂,银翔矿粉厂。
高山有好水。樟井冲有一洞内终年有清亮泉水流出,水温在14℃左右。有外地一养鱼人欲寻低水温做养殖产业,久觅不得,闻讯见之大喜。于是凿十余口方池引洞中之水养中华鲟、三文鱼。泉水清冽,沉鳞竞跃。渐渐声名鹊起,远销东南亚和国内大中型城市。
樟井水源充足,建有鲈鱼养殖基地,孵育幼苗。龙虾养殖,西瓜种植,黑木耳养殖,牛蛙养殖,各种新型产业,遍地开花。樟井植被广覆,竹木葱郁,村内有两家木材竹艺加工厂,机器轰鸣,一派生机,引领乡村振兴奔小康。
柏市至广黄公路贯穿樟井境内。现在的樟井村,富饶美丽,民居别墅式砖瓦楼房相连,室内富丽堂皇。
站在家乡这片厚实的土地上,我仰望苍穹,渐觉有一种情愫在胸腔弥漫,我不由得高声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依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