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出自株洲人袁名曜之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谈及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就不得不说说书院大门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该门联早已随着岳麓书院享誉全国、闻名四海,成为湖湘文化的一个标志。在我们感慨这副对联豪迈霸气时,很多人却不知道,他出自株洲才子袁名曜之手。

    袁名曜(1764年—1835年),字焘岚,又字道南,号岘冈,为芦淞区五里墩乡百井村人,后迁居宁乡花明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袁名曜被选为拔贡生,后中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及第,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国史馆纂修、功臣馆纂修,独修《高宗实录》。他曾擢升日讲官,为皇帝敷陈经史、回答皇帝咨询、兼记皇帝言行,后转为侍读,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嘉庆皇帝就是袁名曜的学生。

    嘉庆十七年(1812),袁名曜因母亲去世回乡丁忧,被湖南巡抚广厚聘为岳麓书院山长(院长)。袁名曜也是这所千年学府的第四十七位山长。

    虽然只在岳麓书院任职了五年时间,但袁名曜在书院教育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在任期间,他“评阅课艺必详,每日暮出行讲院前,诸生环绕,名曜一一指论瑕瑜,若对卷而谈”。他对他的学生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故惟德性深醇,文章乃有静气。”由于教导有方,他的学生大多能够蟾宫折桂,如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湖南录取举人62名,岳麓书院的学生就占了10人。袁名曜任山长期间,湖南名生多出其门下,其中翘楚有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云贵总督罗绕典等。

    清朝嘉庆时期,财政匮乏,吏治腐败,军备废弛,这些都使腐朽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随着全国范围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鸦片侵入等一系列社会危机也随之而来。敏锐察觉到现状的袁名曜,在书院掀起了一场教育变革。出于提振士气,鼓励学生经世致用、通晓时务物理的考虑,袁名曜在书院内提出了“惟楚有材”的上联,鼓励学生来对出下联。这个上联其实是取自《左传》里头,它的本意是‘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其实这是一个揭短的话,楚国争霸的时候,很多人才外流致使出现危机。袁名曜想要重振学府,于是把这个话改成了惟楚有材。

    “惟楚有材”出来后,下联却迟迟没有对出。直到有一天,书院学生张中阶突发灵感,才有了“于斯为盛”的下联。“下联取自《论语》里头,唐虞之际,人才很多,于斯为盛”,虽然这副对联从韵律上来讲不是很工整,但胜在气势大。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横空出世,流传至今,成为重要文化标志,享誉海内外。据史料记载,袁名曜还曾主修过嘉庆版《湖南通志》,纂修《宁乡县志》,并著有《吾吾庐草存》五卷。道光十五年(1835),袁名曜去世,安葬于岳麓山。

    温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