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国内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在新疆莎车县成功并网投运,中车株洲所为该电站提供全套储能系统集成设备。图为电化学储能电站俯瞰。 本报资料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高晓燕
通讯员/易汝青
时代浪奔,城市浪涌。当下,新一轮城市嬗变已然展开,“制造业当家”被全国多地市“划重点”。
扎根制造业的工业城市株洲,也在把脉产业与时代、加快培育制造名城的路径中,作出更坚定的价值判断,探寻本质、理解需求、找准方向,以产业为牵引实现着“制造名城”株洲的“自我进化”。
产业突围跃进新领域
今年来,株洲轨道交通企业频频发回海外捷报。
6月7日,中车株机土耳其公司启动伊斯坦布尔机场线地铁本地化制造项目,宣示着中国中车120km/h速度等级的无人驾驶地铁项目首次海外开工。
9月9日,首次服务墨西哥城的“中国造”轻轨列车首车在中车株机公司下线。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订单获得,更是在新领域、新市场取得的新业绩。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进入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发展时期,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依然创造这样的好成绩,一方面说明株洲企业的强大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在持续印证,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加快培育制造名城的株洲,从未让人失望。以既有优势产业链及龙头企业为引领,株洲多链齐发、链链给力。
今年初,中国中车旗下永磁产业板块落户株洲,在株洲打下重要“桩基”,由全球永磁产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中车株洲电机作为承接,以央地联合、协同发展模式,联手打造国内外永磁动力技术策源地,以及永磁工业驱动装备新技术、新产品落地转化的首选地。
风电产业更不用说,整机销售陆上风电装机量国内行业排名第四,风电叶片销售国内第二、全球第三,风力发电机销售国内第一,半直驱齿轮箱国内行业排名第一,风电变流器国内行业排名第五,弹性元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在全国都具有极强竞争优势,株洲已形成了风电整机、叶片、发电机等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成为全国风力发电装备核心产品布局最全的城市。
“株洲市是中国中车产业实力最强的城市。”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卫平给出评价。
新兴产业也在突飞猛进。
中车株洲所跨界发展,积极开展储能系统、综合能源、电气化公路、制氢系统四大业务,其中储能业务板块已累计交付超6GWh。
布局未来的北斗产业,今年更是风头无两。星池一号B星成功发射,在全国首发以城市命名的“株洲星座”,不仅让株洲在深空拥有一席之地,更将在不远的将来填补国内InSAR卫星应用市场空白,助力我国提升在全球商业遥感领域的影响力。
集链成群,产业集群实力和知名度都大大提升。今年,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3大集群入围全省向世界级和国家级重点培育的“4+6”集群名录,先进硬质材料入围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名单,芦淞服饰获评“全国童装产业示范集群”。
目前,株洲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群8个,全省排名第一。
制造业的实力得到彰显。1月至7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1.3个、2.8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2。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高于全省9.7个百分点,A类市州排名第2。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4.5%,全市制造业骨干税源企业贡献税收收入达39.44亿元,税收贡献率为全市骨干税源企业的缴税总额的41.01%,成为单个行业大类中拉动税收增长的第一动力。
创新突破簇生新梯队
制造株洲,从来不缺创新。拥有“闯”“创”“干”精神的株洲,自我加压、新上加新。
国家先进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基地,是全省“四个重大科学装置”中力能实验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解决轨道交通试验检测认证领域“受制于人”的突出问题,完善轨道交通技术创新生态布局建设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今年来,株洲加速基地项目研究及建设布局,取得重要进展。这个基地项目一旦建成,可重点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推动轨道交通领域的科研和技术进步。
自去年大举闯入储能这个产业新赛道后,中车株洲所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最近,该公司发布了全新一代5.X液冷储能系统产品,占地面积比上一代3.3546MWh储能舱产品减少30%以上。该公司还在研究面向更大规模储能场景下的高压级联集中式储能系统的开发。目前,中车株洲所已实现除电芯外所有储能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储能产品谱系完善,可为客户提供“发—输—变—配—用”全电力环节储能应用解决方案。
令人振奋的是,株洲的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厂所结合”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优势下的联动转向。
在龙头企业大举进入新领域新市场的同时,链上企业也在同步启动着新一轮的创新。
储能板块,是钠离子电池核心应用场景之一。今年,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立方新能源)圆柱型钠离子电池已实现量产出货,可适用于基站储能等领域,目前第二代产品已在开发中。作为国内最早对钠离子电池材料和电化学体系进行研究的企业之一,立方新能源不仅靠细分领域的实力为株洲赢得“2023年钠离子电池十大创新城市”称号,还与中车株洲所等产业链龙头企业联手,加快钠电材料端布局,共闯电化学储能产业蓝海。
在株洲,企业与产业链相互成就,在多个领域扮演着行业关键技术的“攻坚者”、细分行业的“领跑者”,诞生了一批“尖子生”。
在最能体现城市创新力的专精特新“风向标”上,仅今年,株洲就已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9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3个,为近年最好成绩。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更获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呵护创新“火种”,优化创业生态,株洲选派2117名干部联系4784家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助力企业成长,孵育新生力量,在规模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优质企业裂变、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品牌企业培育多领域发力。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已孵化市场主体138个,其中独立法人企业104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
一支梯度发展、渐次创新的企业军团,正在株洲壮大。
数智突进赋能新制造
“成本降下去、效率提上来。”数字化、智能化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制造的面貌。向着智造大步迈进的株洲,接受变化、融入发展,更用新变化产生新影响。
走进中车株洲所变流器制造中心,流水线上每一道工序都是智能化的完美呈现:一台台整齐码放在生产组装架上的电脑实现无纸化作业,从大到小各式各样的工业机器人遍布厂房,无人小车从仓库取料送递至生产线固定位置,设备智能识别产品,调动相应的生产程序完成生产……在这个4万平方米的制造中心,生产着全球30%、全国半数以上的轨道交通核心零部件。
这是国内首条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的轨道交通生产线,整条产线由自动化工位、人工工位组合构成,人机实现高度协同,且已实现24种功率模块产品混流共线的柔性生产,质量水平达到一次交调合格率99.7%以上,10分钟生产节拍达成的效率提升33%,制造过程的数控化率达到81.5%。
从产品设计、原材料管理,到产品加工、物流运输……越来越多的株洲制造业企业,正在将数字化、智能化嵌入生产管理全链条。在今年开展的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摸底中,2252家工业企业提交了数字化转型意向情况表,其中,近2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计划超过13.7亿元。
数智化升级,不仅为株洲制造企业赋能,也让株洲企业在更深层次、更大空间为其他产业赋能。
挖掘智能化应用场景,中车株洲所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在地铁、机车、智轨、矿卡等领域应用,并且还在向更多应用场景蔓延,带动相关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自己转,也在带着链上企业转。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创建的“株齿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让自身订单交付及时率提高26.4%,生产效率提升32%,还带动600多家上下游企业“上云用数”,研发输出工业App近300个,帮助中小企业节约数字转型成本超1000万元。
今年以来,株洲开展“智赋万企”行动,助企插上数智“翅膀”,推动制造业发展“含金量”“含新量”持续提升。全市企业“建云”积极性高涨,已建成风电云、陶瓷云等行业云平台22个,完成4335家企业上云、301家企业上平台,重点产业实现全覆盖。8月23日召开的全省“智赋万企”行动推进电视电话会上,株洲作为唯一的市州作典型经验发言。
超前布局城市数字底座,株洲还在大力提升城市算力高度。带着“全国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的光环,株洲加速网络底层技术的改造,力争让株洲的“每一粒沙子”都能尽早拥有自己的网络“身份证”,同时抓紧创建全国“千兆城市”,加快推动5G规模部署和应用推广,推进算力、算法、算据、算网“四算一体”融合发展。
目前,全市累计建设5G无线通信基站7352站,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19个,基本实现了全市各重点场所5G网络全覆盖。
截至7月底,我市城市家庭千兆网络覆盖率已达203%(达标80%),5G移动电话用户占比40%。
以智能化重塑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更多的变化还在株洲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