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座小山城的嬗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谭覃

    十年前,我刚小学毕业。在培训、研学、补课甚是内卷的背景下,“压力山大”成为每一个孩子的问题。趁着小升初放暑假的空当,我暂时抛开作业的包围,来到炎陵县姑姑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

    3个半小时车程,我从喧杂繁华的省城长沙置身清秀平静的小山城。清风扑面而来,这是炎陵给我的第一印象。

    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当然不识炎陵习俗,不懂炎陵客家话,更不了解炎陵的传说故事。“城里伢子”,是县城里所有熟悉姑姑姑父的人,见面打招呼顺便给我贴上的标签。

    站在姑姑家的阳台上,每天都能望见北向矗立的笔架峰,刚柔相济的山峦线条,高耸入云的广播电视发射塔,清晰可见。巍巍笔架峰宛如引领一条舞动小蛮腰的卧龙,守护着这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山城。

    融入这座小山城,当然也是从一碗米粉开始。“胖子”老板在霞阳桥旁边开了一家米粉店,一大早从农贸市场买回来的新鲜前腿肉爆炒松软,本地农人用有机肥喂养的青辣椒和老姜片过油后增色提味,熬了大半夜的排骨汤冒泡溢香,细长柔韧的山泉米粉劲道弹牙。这碗一点都不花里胡哨的青椒炒肉米粉,以原汁原味新鲜食材为筹码,把他家的招牌做得响当当。每天早上,附近街上的人见面打招呼都会说,走,到胖子那里呷粉去。听得出,言语间已经流露出对这碗米粉的习惯和依恋了。

    合村并镇政策落地之前,姑父在龙渣乡工作。趁着周末,姑父带着我到他工作的地方溜达了一圈。

    这个面积不算大的瑶族乡,却写满了岁月的故事。映入眼帘的一条“白米下锅”瀑布,堪称洣水之源,飞流直下三千尺,悬挂着当地人对粮食入仓入口的无限遐想和期许。

    龙渣乡地形中间低,四周高,好似一个农家做饭炒菜的铁锅一样,稳稳地架在山间盆地里。瑶族乡老百姓有了这个聚宝盆一样的大家伙,柴米油盐似乎有着妥妥的依靠和安逸。不过,在民国前,由于奸商佞官盘剥,瑶乡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苦不堪言。日子熬不下去的瑶民,只得离开故土,流亡他乡。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姓翻身做了主人,才结束了这种饥寒交迫的境况。将气势恢宏的大瀑布喊作“白米下锅”,既是瑶乡人对曾经遭受剥削压迫无米下锅的控诉,也是对新社会有米下锅丰衣足食的点赞。

    随着106国道纵贯龙渣乡南北,“村村通”项目的如期兑现,打通了当地交通闭塞的“任督二脉”。一条条山区道路,就像一行行经脉,让瑶乡和县城心手相连,快速来往。“白米下锅”旁的酒楼饭店里,客家水酒、瑶家腊肉、农家烟笋交织飘香,招揽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在此歇脚打尖。红火的生意,给地势偏远的山旮旯播撒了许多惊喜和开心。

    叫得绝的,当属炎陵黄桃了。姑父说,这是一块让炎陵走出罗霄山区,踏上全国乃至世界各大平台的金色招牌。每年七八月份,一枚枚黄澄澄的黄桃,稳居高山枝头,随风摇摆,胖乎乎,晃悠悠,煞是诱人。

    品质最佳的黄桃产地,垄溪乡仙坪村算得上是头一个。炎陵其他区域的黄桃,到了6月时,都要按照农技员的技术示范,逐一给每个黄桃套上纸袋,包裹得严严实实,以阻止病虫闻香贪吃。而仙坪的黄桃,全部“裸体出镜”,没有一个套袋。这不由得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位于大姑仙上的仙坪村,海拔约莫1600多米。姑姑姑父驱车带我前去摘桃品桃,拐上羊肠小道后,九曲回肠的山间小路,窄得只能够一台小汽车单向行驶,偶遇会车,就要小心翼翼倒往有岔路的口子让道。登上大姑仙,走入仙坪村,山脚的云雾飘飘然升起,让我们做了一回云游雾海的活神仙。

    山顶桃树密布,曲径通幽,宛若世外桃源。在知了吱哇鸣叫、喋喋不休的三伏天,此处不到25℃的气温,外加时不时偷袭我们的冰凉山风,我们只得赶紧穿上外套防止着凉。

    海拔高,温度低,生态优,这里成了禽鸟的快乐天堂。如此一来,区区桃虫想在仙坪桃园觅食,无异于自投罗网。所以仙坪黄桃根本不需要人工套袋,可任其无拘无束地自由生长。大姑仙独特的自然环境,给予了仙坪黄桃无与伦比的生长条件,加上温差大,光照足,土质肥,使得仙坪黄桃独具特色,个大味甜。

    姑父给我选了一个足有一斤重的超大黄桃,咬上一口,香脆甜顿时蹦上舌尖,余味环绕在唇齿之间,久久不能散去。不过稍有不足的是,那时因为道路不够通畅,运输不够及时,如此优质美味的黄桃,要走出这山坳坳,还确实有点跟不上外面食客的需求节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转眼十年过去了,今年大学毕业的我,通过考公,来到炎陵这块热土工作。再次打量曾经走过的地方,眼前多了许多现代城市的元素,“古茗”、“一点点”、肯德基、“戴永红”等网红新店,陆续入驻县城最繁华的街道,引来了流量,带来了效益。

    印象中胖子老板的米粉店,增加了线上外卖的业务,生意比往年更加火爆,前来取餐的外卖小哥,在粉店门前排起了长队,据说还带发了周边其他几家小店,一天天忙得手脚不赢。每天一大早,一碗碗米粉的香味此起彼伏,准时向县城的上班族、休闲族、游客族亲密问候。

    姑父当年工作的瑶乡龙渣已和附近的乡镇合并,成为中村乡的一部分。我一直心心念念的垄溪乡仙坪村,这些年收获了乡村振兴政策的一拨又一拨红利,通过转型挖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了以黄桃为龙头,带动餐饮、住宿、观光齐齐上的多合一经济体。通往龙渣和仙坪的水泥窄路,经过不断提质改造、拓宽硬化,变成了双向两车道的柏油路。如今,山窝窝里的老百姓都是开车载着他们各家的黄桃,第一时间走出大山,第一速度通过快递进入城市的大街小巷。

    炎陵变了,城镇变得更加鲜艳,乡村变得更加厚实。我也变了,挥手十年间,我已爱上了这座宜居宜业的山城。从走上炎陵工作岗位第一天开始,我就将成为一名致力于炎陵发展和改革的忠实服务员。

    这是缘分,更是热爱。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