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
汤飞凡是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的“衣原体之父”,他是最早接近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是一个怀揣爱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是随时准备为祖国奉献一切的人。
1897年9月,汤飞凡诞生在醴陵西乡渌水河畔的“汤家坪”,其父汤麓泉是位设馆教书的乡绅。汤飞凡从小勤学好问,有了疑问就要刨根问底,不弄明白不罢休,深得老师赞赏。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维新思想深入人心,父亲决定送他到省城长沙接受新学。12岁那年,汤飞凡在渌水河畔与家人挥手作别,随同叔父汤汉滨来到长沙,开始了新学之路。
因从小目睹家乡父老贫病交迫,汤飞凡有志悬壶济世。于是毅然从工业学校退学,成为湘雅医学院的首届学生。毕业后,他远赴美国,走上中国病毒学研究第一人的艰难之路。
时间回到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就要横渡长江前夕。这时,坐落在上海法租界的汤宅显得很宁静。几个月前,汤飞凡已接到英国和美国好几家大学的聘请,他打算回到母校哈佛大学。若去往美国,接下来的生活和事业无疑是顺利且安逸的。毕竟,他在国际上已经负有良好声望,且刚刚当选为国际微生物学会的常任理事。
彼时,大件行李已提前运往香港,两张半去纽约的飞机票就放在书桌上,一切准备就绪。可是,家里人却看到,本来就不爱说话的汤飞凡越发沉默,他那一向炯炯有神的目光变得怅惘恍惚,若有所失。
这天下午5时,他们即将飞往美国,汤飞凡夫妻俩最后在老房子里踱步。到了小书房,何琏请汤飞凡帮她把一张被挪动过的桌子抬回原处。刚刚抬了两步,突然“砰”的一声,汤飞凡把桌子撂在地板上。她吓了一跳,抬头看到汤飞凡的脸色是那么难看,她和他生活了20多年,从来没有看到过,连忙问道:“飞凡,你怎么了?”汤飞凡没有马上回答,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离开自己的国家去寄人篱下,我的精神不愉快!”何琏见他这样,便说:“那我们不走好啦!”汤飞凡一听睁大了眼睛:“真的?你愿意不走吗?”
“真的,完全听你决定。”何琏答道。汤飞凡像小孩子一样拍手笑了起来,他跑过去与何琏久久拥抱,连连说:“我们不走了!我们不走了!”而后,两个人互相望着,再也不说什么,慢慢地,流下了热泪。
汤飞凡临时改变主意,妻子何琏并不完全意外。汤飞凡做出这样的抉择是第四次。
第一次的选择在1928年,他在美国进修期满,著名的微生物学秦瑟教授留他在哈佛任教,他没有接受,于1929年回到祖国。
第二次的选择在1937年,他在英国设在上海租界的雷氏德医学研究所工作。“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他放弃撤到英国的机会,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在他多次强烈要求下,汤飞凡被分配到离火线只有几百米的一线救护站,几乎在敌人的炮火覆盖之下,冒着生命危险直接救护伤员。
第三次的选择在1938年,他接受了卫生署长颜福庆的委托,放弃在上海租界里有洋房、有汽车的优裕生活,到艰苦的西南大后方重建中央防疫处。
这一次,他又做了最后的决定,留下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汤飞凡带领团队废寝忘食地工作,在经过上百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分离出了沙眼衣原体。为了证实这次分离出的就是沙眼衣原体,他竟然要求助手协助把病毒注入自己眼中,汤飞凡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做出这样的选择,解决了无数科学家没解决的难题,造福全世界。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汤飞凡作为一个中国科学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