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的尽头,未必是网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张书乐

    【跳出网红思维,才有更好的夜色。】

    近日,株洲一处夜市开张,首日人流量超4万人次、翻台等位需1个小时以上……据媒体报道,该夜市开业后持续狂欢,短短3天时间,超过15万人次涌进夜市,赏夜景、品美食,尽情享受夏夜的惬意时光。

    问题来了,夏天快结束了,夜市是否也要明年见?

    夜经济有多重要?以杭州西湖区为例,据“杭州市消费在线”监测统计显示,该区2023年1月至7月实现夜间消费277.1亿元,占全天消费的47.4%,同比增长12.8%。

    如此利好,如何挖潜?如此夜经济,为何许多地方总做得不温不火?答案或许在于各地对夜经济有所误读。

    夜经济的核心是什么?由于网红长沙的诱惑,以及淄博烧烤的影响,在许多地方都形成了一个惯性思维:通过打造网红模式吸引年轻人,特别是外地人前来打卡,成为本地创造旅游收入、激活更多经济场景的流量池。

    重复建设在所难免。各种网红灯光、招牌和意在招揽外界目光的文娱活动,让各地夜市“千部共一套”。

    服务本地人,围绕服务本地、应对需求,创造新业态,或许是大多数城市的夜经济实现持久和长红的真正出路。

    如在河南,求职者可以在南阳的“招聘夜市”活动上查看岗位信息,体育爱好者则奔赴济源的“夜市篮球”释放荷尔蒙……此外,诸如反诈宣传夜市、健康服务夜市等多种针对本地居民现实需求的功能性服务,也在全国各地涌现。

    跳出网红思维,才能有更好的夜市。夜经济之下,未必一切都是“进出口业务”,也不一定总盯着外地人的钱袋子,把本地“土著”的生意、生活和生产都照顾到了,夜市也就自然繁华。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