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通达 城的兴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王建设

    如彩虹卧波,如飞龙在天,城区湘江第八座桥——清水塘大桥今日开通。这座全长2.85千米,宽32米的大桥,飞架天元区与石峰区之间,以雄伟的姿态,火焰般色彩,把全城目光持续引向城北——将化解成熟的栗雨片区市民过江绕行的痛点,将偏居一隅的清水塘拉近主城区,为其“腾笼换鸟”后的转型插上翅膀。

    湘江之上,株洲人已乐此不疲地修建了八座桥,诠释的是骨子里的“通达”精神。

    罗霄山脉阻隔湘赣,呈东西向的大豁口“湘东孔道”,与湘江垂直相对,使曾经的一个渡口、码头,成为人口迁徙、文化碰撞之地,“通达”成为这里的主题。

    东汉末年,吴蜀相拒,古建宁是战略咽喉,清朝末期,铁路与水运在此实现交汇;民国时期,初现南方铁路十字格局,“通达”意识持续强化。

    新中国成立后,株洲人终将“通达”精神发扬光大。铁路、公路、水运全面交汇互通,一批批五湖四海的产业工人汇聚在此实现报国梦。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在株洲形成“大十字”,加上2000吨级航道的开通,让这座内陆城市成为内联各地,通江达海的前沿阵地。

    一桥,再造“新株洲”。上世纪80年代末,铁路、厂矿、商业、居民集聚于河东,人们却把目光投向工业“不毛之地”河西,欲跨江拓城,一度引发质疑。但株洲人选择做难做的事,要打通湘江天堑,将平坦的河西纳入城市怀抱。

    经两年建设,1988年12月28日,江上第一座大桥—株洲大桥开通,使河东河西间摆脱了自古以来仅靠渡船的通行方式,河西板块因此崛起,再造了一个“新株洲”。

    二桥和三桥,助力冲“双百”。崭新的21世纪之初,二桥石峰大桥、三桥建宁大桥分别于2002年、2005年建成通车,打通了城市环线,让主要道路成网成环,几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厂区被有效串联起来,有力促进了株洲建设“百万城市人口、百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的现代化城市。

    四桥和五桥,畅通中心区。城市日益繁荣,中心地带交通压力陡增,中心广场与一桥的交通成为株洲人的“心病”,于2007年和2010年开通的四桥天元大桥、五桥芦淞大桥,打通主城“肠梗阻”,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不畅的问题,提高了人流、物流效率,带动了经济发展。

    六桥和七桥,促进渌口融城。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市于2016年和2017年建成六桥枫溪大桥、七桥渌口大桥,拉近主城区与航空新城片区、渌口镇板块之间的时空距离,特别是促进了株洲县(渌口镇)融城,为株洲县撤县设区提供了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

    八桥,加快长株潭一体化。处于长株潭一体化的前沿,八桥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新使命,在加强清水塘产业新城、轨道科技城、栗雨工业园以及武广新城的联系,助力清水塘产业新城加速发展的同时,还对三市紧密融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是以“通达”精神,株洲实现了对湘江的一再跨越,让城市强健了筋骨、打通了经络,资源配置更优化,产业发展更兴旺,民生福祉更殷实。以“通达”的精神解决发展问题,株洲必定行稳致远,政通人和,“制造名城、幸福株洲”之路会越走越宽。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