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多新材车间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攸县人的傲娇,似乎黯淡不少。
从“五小工业”闻名全国,到跻身全国百个产煤大县;从10万“攸县的士”闯荡大江南北,到“攸县超市”“攸县宾馆”遍地花开……那些烙印在历史长河中的“高光”时刻,每每被提及,总让人热血上涌,而后又陷入无边的落寞与惆怅。
被遗弃的矿区,留下的是时代巨轮碾压后的萧瑟,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的繁荣商贸景象难再;在衡量县域经济晴雨表的“湖南十强”榜单上,过去十年,攸县几度旁落;即便是一度信誓旦旦喊出的“撤县设市”,也在与兄弟县市的较量中落于下风、断了声响……
如果来一次彻底的自我剖析,一座资源小城的困惑,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平心而论,前驱的动能是否强劲?抗压的韧性是否坚强?这决定着一座城市能否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闯关夺隘。
赶考高质量发展,攸县如何唱好冰与火之歌?
先发后至,风光丢了
先来看一组对比数据。
2012年,与攸县处于“撤县设市”同一起跑线的邵东,地区生产总值为229.0亿元,比攸县低了22.53亿元。
此后10年,邵东换挡提速,通过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发力建设电商、五金、印刷等专业园区,GDP增速迅猛,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85.2亿元,超出攸县228.04亿元,排名全省第5。
同样是2012年,攸县与醴陵的GDP,仅仅相差144亿元,但到了2021年,这一数据扩大到368亿元。
10年时间,攸县被醴陵远远甩在身后,在湖南县域经济排名榜上,攸县从2012年的全省第7,滑到第10,期间还有几年跌出“十强”。
虽然地区发展不能“唯GDP论”,但它始终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这样的结果,无疑让攸县人心有不甘。毕竟,谈起攸县过去的发展,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或是主政官员,都会用到“荣光”一词,煤炭经济带来的繁荣曾是这座城市生动的注脚。
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攸县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南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田畴沃野,孕育出了“湘东粮仓”,成就了攸县米粉、攸县豆腐、攸县香干、攸县麻鸭、攸县茶油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不仅地上风景独好,地下更是“流金淌银”。据统计,攸县已探明的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商品煤基地县之一,被誉为“株洲煤都”。
在矿产开采的黄金岁月(1996年至2009年),攸县煤炭、生铁等采掘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所创造的财税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均超过50%。“当时,县里成立了税费办,办公人员超过500人,年税费征收在10亿元以上。”回忆过往,攸县一名政府官员感慨。
与“流金岁月”一同出现的,还有一大批走南闯北的攸商,他们是时代弄潮儿。高峰时期,在全国各地开出租车的攸县人多达10万人,“攸县的哥”上榜湖南十大劳务品牌;开超市、宾馆,也是攸县人外出创业的路径之一。据佛山市湖南省攸县商会初步统计,2022年在佛山的攸县籍超市超过6000家……
凭着“资源红利”的持续输出,攸县完全可以“枕着蛙声入眠”,但始于2013年前后的一场“风暴”,却让一切变得急转直下,而2017年发生在攸县黄丰桥镇吉林桥煤矿的一起气体中毒事故,更是让攸县煤炭产业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彼时,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谋划全面铺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主基调,煤炭大县不得不开启一轮轮关停并转。“辉煌时期,攸县有1000多家煤矿,从业者有数万之众。”攸县黄丰桥镇一名“矿二代”告诉记者,目前该县具备生产资质的乡镇煤矿仅有两处。
就好比“多米诺骨牌”,矿业走向穷途末路,矿工们只好出走谋生,服务业跟着土崩瓦解,人口红利也消失了。“爬坡过坎、负重前行,同时着力调整、发力转型、奋力赶超。”这也成为此后十年攸县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于困境中奋斗,于艰难中作为,在标兵渐远、追兵日近的当下,攸县还有足够的韧劲吗?
交困叠加,步子慢了
从地下转向园区,从能源到实体,攸县一直在苦苦寻求转型,但要找到一个能支撑起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于攸县而言,其求索之路何其艰辛。
根据《攸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该县地区生产总值477.78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全县3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内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126.74亿元。
事实上,商贸繁荣、经济活跃的攸县,历来是湘东南、赣西北的经济交流中心。早年间,攸县提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突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农产品开发、旅游开发四个重点,实施民营经济领跑战略,形成了以资源采掘加工、建筑建材、化工为支柱的20多个产业门类。
在煤炭产业式微之后,攸县迅速进行产业转移,向高分子新材料、绿色建材、全域旅游和特色农业转移,截至2022年底,攸县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4.6%,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主导产业是株洲市13条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绿色建材特色产业链上企业达到13家,“一主一特”产业总产值达到158亿余元、完成税收5.32亿元。
但比起石峰的轨道交通、芦淞的服饰、醴陵的陶瓷等大型产业集群,攸县的产业筋骨并不强健。“我们重点发展的4个产业,总产值不到20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到50%,全市A股上市公司12家、港股1家,攸县还没有破零。”攸县县委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没有新型工业主导,产业转型一步慢、步步慢。
主体税源较少、企业培育较慢,债务压力较大,一系列问题的叠加,让攸县陷入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困境——替代产业乏力。
在煤炭经济繁荣的过往,攸县凭借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轻而易举地做大财富蛋糕,以至于在战略性新型产业兴起的年代,缺乏未雨绸缪的规划,错过了产业转型的“窗口期”。
“捧着‘金饭碗’的时候,谁还会挖空心思搞园区、搞产业,给自己出难题?”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探索城市转型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一旦错过,曾经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
一个鲜活的例子:2010年,总投资达120亿元的大唐华银煤电一体化项目落户攸县网岭。顶着一个“大头衔”,大唐华银攸县能源有限公司排放的废料,曾让攸县一度挠头,被人诟病,直到一家以固废材料生产绿色建材的新材料公司进驻网岭循环经济园,把产业链拉长,变废为宝,才让这场争论画上句号。
当初用心良苦,如今硕果满枝。大唐华银成为拉动攸县网岭循环经济园跃上“百亿能源”台阶的龙头企业,成为支撑区域能源安全、助推绿色发展的新名片。
如果说产业后继乏力是缺乏战略考量,那么区位优势的丧失,无疑拿走了攸县的“先发资本”。
攸县素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之称,是湘东地区中心县,106国道贯穿全境,过去从湘北到广东、福建、江西等地,攸县是必经之地。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就是乘专列从长沙出发,经株洲抵达醴陵站,换乘汽车,再经攸县渡过洣水河夜宿茶陵。
但进入高速高铁时代,过境攸县的高速公路并不“友好”,平汝高速从县城东边穿过,衡炎高速则在攸县擦了个边,铁路运输拿得出手的是“K字头”列车,建于1973年的醴茶铁路攸县火车站,至今仍为三等站。“我们正在争取衡吉高铁穿过攸县,但目前还没有实质性进展。”攸县一名工作人员略带沮丧地说,一个区域中心至今没有通高铁和动车,无异于人体动脉上没有摘除的“肿瘤病灶”。
政治生态遭受破坏,也给攸县的发展蒙尘。近年来,攸县官场动荡引发舆论持续关注,原县委书记谭润洪,原县委副书记、县长苏涛相继被查,两人从2016年8月调任攸县“搭班子”,直至东窗事发前,严重破坏了攸县的政治生态和经济秩序。
攸县一名官员向记者透露,当年县里花大力气引进了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意向超过10亿元。当时,对方交了一大笔保证金,但半年内项目迟迟推不动,老板一气之下愤然出走,连保证金也“放弃”了。
政治生态的破坏,对攸县形象的损害、地方风气的影响、干部士气的打击等,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往往需要N年苦心经营才能好转。“人们干事创业的激情一旦丢了,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氛围就弱了。”上述工作人员叹息道。
转型发展乏力、区位优势丧失、政治生态破坏等因素交困叠加,攸县不得不一边“收拾旧山河”,一边花十倍的力气寻找新出路。
方向虽明, 忧思待解
尽管困难重重,但攸县人的骨子里从来不缺傲气。接连的挫折和逆境,让攸县更加清楚:强县转身没有退路!
客观而言,攸县过去两年间的艰苦探索不乏可取之处,既有刀刃向内的自我加压,也有破釜沉舟的赛道重置。
比如,大力整改园区低效用地,将僵尸企业名下的土地清退,多方评估协商,为新项目腾地。位于攸县高新区的“艾硅特项目”即如此,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引进新兴企业,并购“僵尸企业”,园区无产出用地实现价值再造,拓展发展新空间,这项做法得到多方认可。
比如,重整干部队伍,攸县先后出台《县管领导干部平时考核十条意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十条措施》等“五个十条”措施,动真碰硬拒绝躺平。
又比如,全力拿下动态投资达119亿元的攸县广寒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在这个被世界公认的技术最成熟、经济效益最好、应用最为广泛的储能技术领域插旗占位;首次引进的上市企业湖南松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兴建汽车涂料建设项目,主动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
在攸县的发展蓝图中,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无疑站在C位。目前,位于攸县城西的攸县高新区,已经聚集148家入园企业,园区年总产值达到65.2亿元,实现税收19018万元,化工片区的亩均税收达到11.6万元。2021年,攸县高新区成为湖南省第一批认定的十家化工园区之一,又是我市唯一的化工园区,也是全国50个化工产业转移重点园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力高分子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过程中,攸县还探索出“化工园区安全环保的管理体系”,为园区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成绩虽可圈可点,然而一些高质量发展关键关卡仍需冲破,一些发展逻辑仍需捋顺。
攸县原是典型的经济强县,曾经产业规模大、基础设施全、百姓相对富裕,强县的转身路径有别于“白纸上作画”,怎样结合实际,在顶层设计中如何构建一、二、三产业架构,更加切中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债务结构虽有改善,但体量依旧不小。煤矿转型关停整顿留下不少历史遗留问题,深耕几十年的主导产业几近归零,重整旗鼓破旧立新,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让过程更顺畅,并守住新成绩?
主导制造业产业不能自然形成,要靠决策者有意培育,任何产业必然有个发展过程,其间轻重缓急、取舍平衡,每一步都充满挑战,该如何确定逻辑,筑牢基础,确保一任接着一任,朝着同样的目标干下去?
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蓝海广阔,占领细分市场才能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县域经济动能转换的根本问题在于,究竟要抢哪一块蛋糕?抓哪一块细分领域?又如何驱动县域经济?
强县转身需要补短,更要扬长。地处湘东平原的攸县,盛产优质农产,如何重塑攸县特色农业体系,让品牌农业、智慧农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营商环境不进则退,良好口碑源自真心服务。如何以更高的水平、更宽广的视野、更大的执行力,取信于人,让攸县的哥、攸县超市、海量的攸商真正乐意回故乡,建家乡?
凡此种种,需要攸县干部群众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做勇立潮头的改革先锋、迎难而上的行家里手、锐意进取的担当铁军。
就在前不久,市委书记曹慧泉在攸县考察调研时,勉励攸县加速推动县域经济动能转换,久久为功推动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增强县域发展长期竞争力,努力走出一条强县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答案需要每一个攸县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