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消失的地名 不变的风景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黄春平

    从炎帝陵出发,沿炎(炎陵)安(安仁)公路一路西行约3公里,至鹿原镇泷湖村,一座南北走向的高山横亘在眼前,那便是炎陵县原鹿原镇与原东风乡的界山夹石坳,翻过夹石坳便到了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聚居的东风。

    东风原来是炎陵县的一个乡,2016年东风乡、鹿原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鹿原镇,从行政区划来说,东风乡建制已不复存在。但就地名而言,“东风”并没有被“鹿原”取代,就连要翻越夹石坳的县内客运班车,其目的地依然标识为东风。

    地名由来

    东风之地名,首见于1969年,原太平公社更名为东风公社,取“东风催,战鼓擂”之典,是一个颇具时代特征的地名。东风位于炎陵县境西南一隅,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周高山林立,中部丘冈连绵。东与鹿原交界,西南与船形相邻,北与郴州安仁县豪山、潭湾接壤,地域面积53.66平方公里。

    东风境内夺魁、三口、沿汾三地,宋属炎陵县(1996年前称酃县)康乐乡,清属康乐乡三都。民国初设八合乡并归属炎陵县西区,民国末划归炎陵乡。1950年设三口乡,归属二区(1952年改为三区)。1953年3月,三口乡一分为三调整为三口、沿汾、夺魁三个乡,仍隶属于三区政府管辖。

    是时,与炎陵县三口接壤的云秋乡,是郴州安仁县的一个小乡,因距离安仁县城有50多公里路程,生活习俗与炎陵这边的三口非常接近,村民多互通婚姻,看病就医和上学到炎陵也更方便。于是,云秋乡便联合安仁的草坪、大鹏干部群众,联名向安仁县政府递交申请,要求三个乡划由炎陵县管辖。1954年底,安仁方面表示同意划出3个乡给炎陵,炎陵县政府也表示愿意接收。于是,1955年1月在全省调整行政区划时,安仁县云秋、草坪(因与一区的草坪乡同名,后更名为西草坪)、大鹏3乡划入炎陵县,与三口、夺魁、沿汾合并设西草坪乡。

    1956年5月,以乡政府驻地太平岭为由,更名为太平乡(1958年成立太平公社),治域包括西草坪、云秋、大鹏、三口、沿汾、夺魁。1969年7月,太平公社更名东风公社。这就是“东风”地名由来的来龙去脉。

    秀美风光

    东风南陲,有海拔1383米的金紫峰矗立,每当秋高气爽时节,山间睛岚荡漾,水中雾气蒸腾。日光透过淡霭洒向丛林,幻化出缕缕金辉,恰似一幅秋雨初霁的山水画卷。明代易羲图有诗云:“山光向说云秋好,刚我来看烟雨模。忽喜睛霞照江水,画时犹觉欠功夫”,春秋阵雨过后的云秋山,云山相绕宛如仙境,景色尤为迷人。

    东风河(古称“云秋河”)发源于金紫峰山脉,全长12.6公里,自南而北蜿蜒东风全境,之后汇入安仁永乐江,这里的农作物主要依靠拦河筑坝或引用山涧水源灌溉。境内土壤以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等为主,适合油茶林生长,已有400余年油茶种植历史,是东风传统支柱产业。进入21世纪,东风采取公司联农户经营模式,油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东风油茶林面积超过2.2万亩,占据林地面积“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炎陵油茶“第一乡”。

    夹石坳是突兀在东风与鹿原两个平地之间的一座石山,金紫峰下的东风与一马平川的鹿原,因夹石坳而阻隔千年。这里岩石裸露、土壤瘠薄,先前是个飞鸟过身不落脚的地方。当地村民叹道:“夹石坳呀夹石坳,春风来了也绕道。”

    昔日,安仁、资兴、永兴以及东风这边的民众祭祖,都要沿着崎岖的古道翻越夹石坳才能达到炎帝陵。夹石坳有两条古道相通,一条是东风西草坪—泷湖—炎帝陵,另一条是东风三口—夹石墟—炎帝陵。两条古道均由青石铺设,路旁古松参天,旧时马驮商队可以相对通行,每隔几里路建有风雨亭,供挑夫、行人遮风挡雨、驻足歇凉。清同治版《酃县志》,有“邑人霍应钟倡建夹石坳亭”“上夹石坳亭,县西三十里”等记述。

    1971年,鹿原与东风始有简易公路相通。公路从东面鹿原山脚下的泷湖呈“之”字形一路攀爬夹石坳进入东风境内,因路陡弯多曾多次发生车毁人亡事故。1977年修筑炎安公路,始有过境客班车。交通改善后,昔日的古道也逐渐荒芜。

    “自古夹石云成海”。夹石坳年均出现云海景象高达200天,前些年由炎陵县摄影家协会筹资在这里建了一个摄影平台,这里可仰望浩瀚星空,俯瞰云卷云舒,坐观日出日落,遥看炎帝圣陵,是观赏云海的最佳处,吸引了省内外一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捕捉“美到骨子里的风景”。

    人文蔚起

    东接旭日,风开洞天。东风历史人文深厚,人居环境优越,是炎陵县最早有人类生活的地域之一。域内太平岭、木新、新垄一带是新石器晚期先民的聚居地,已发现龙山文化遗址4处,分别是梅山口、鹅坡上、伏米岭遗址和月形山石器点;商周遗址5处。太平墟、三口墟古为湘南入炎要道、县西要冲,市场交易源远流长。

    张姓乃东风人口最多的姓氏,东风也是炎陵张姓人口最多的乡镇。张氏族谱载,张仲广为东风张氏开基祖,系南宋淳熙二年(1175)从江西永新迁入。张仲广在东风彭团安家后,先以养鸭为生,开创了上到今船形乡高路村,下至东风西草坪村的张氏基业,张氏人口也不断繁衍。张氏后人认为,始祖养鸭为他们开启了鹏程万里之路。为纪念张仲广,便将其首居地彭团更名为鹏塘。经年后,鹏塘又更名为现在的西草坪。鹏塘张氏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祠堂“柱国堂”匾额系明太祖朱元璋题写,系株洲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人杰地灵,在东风人的心目中,一战垂青史的抗日将军霍揆彰,任湖南省参事室办公室主任的张英奇,回乡设立“李道合念祖优秀学子奖学金”的李道合,以及恢复高考后炎陵第一位考取清华大学的陈丽新等,都是家乡的骄傲。

    1943年4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0集团军总司令的霍揆彰率53、54军加入中国远征军,领命收复由日军王牌56师团驻守的滇西战略要地腾冲。5月10日,霍在保山召开前线军事会议,提出“肉搏向前”战斗口号,令部属佩上“还我河山”袖章。11日率军强渡怒江,与日军展开要塞争夺战。经9天血拼,抵达高黎贡山之北斋公房。霍以一部箝制当面之敌,断敌补给及归路,日军被困得啃吃同伴尸骨。霍部经月余血战,万余伤亡,终夺此腾北咽喉。盟军叹言:“世界上大概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打上去。”

    7月上旬霍部抵腾冲。腾冲城墙高数丈,火网密布。霍揆彰命令除53军一个师打援外,其余部队将城围死。炮团昼夜轰击,盟军飞机也轮番轰炸。近一个月,炸开10余缺口。8月2日命攻城。中国军人与日军逐街逐巷展开肉搏,尸填街巷,血满城沿。9月14日攻克腾冲,日军仅1人逃生,余均被歼。腾冲战役历时4个月,毙敌少将及联队长以下6000余人。霍揆彰声名大振。

    1939年,霍揆彰还捐资在家乡三口建校并名之“望云学校”,寓“望白云而思亲”之意,接收来自炎陵、安仁、永兴等地学子求学。新中国成立后,望云学校校舍由人民政府接管转作三口小学使用。1990年代,三口小学新建教学楼,望云学校老校舍与新校舍一并使用。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