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锐陶瓷注射成型陶瓷产品生产现场。 受访者供图
创锐陶瓷的微珠产品。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易蓉
实习生/谭双
编者按
日前,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发布,株洲24家企业入围。至此,株洲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达79家、383家,均居全省第2,其中国家重点小巨人25家,居全国第17位,单位GDP分布密度居全国第一。
这些“小体量”企业凭什么成为“小巨人”?它们的大量涌现为国内产业及市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些“专精特新”企业蕴含着哪些发展潜能?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基层,探访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解密其发展与成长壮大历程。本报就此“走进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创锐陶瓷:10余年磨一“珠”
8月10日,随着一辆辆货车驶出天元区汽配园的株洲市创锐高强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锐陶瓷),这些直径小如发丝的陶瓷微珠将被送往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新能源企业,用作新能源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磨介、隔膜材料。
如果说,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命脉,那么“这些陶瓷微珠就决定了‘心脏’功能的强弱”。
“公司已连续7年保持30%至50%的增长率,今年销售收入预计突破2亿元。”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姜桂告诉记者。
一颗陶瓷微珠,究竟有多大“磨”力?8月10日,记者深入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锐陶瓷,一探究竟。
●小微珠 大能量
陶瓷微珠的正式名称为氧化锆研磨珠(氧化锆珠),是由精细氧化锆粉为主要原料,稀土氧化钇为辅料,经混合、磨粉、成型、烧结而成。它作为研磨介质,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导电剂。
中国连续8年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占全球份额的50%以上,不断提升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能,成为新能源产业链上企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电池的制造工艺从源头材料开始,就要对关键物料的研磨工艺进行更加严格的把控。而锂电池中使用的锂化合物具有特定的粒度分布要求,因此需要使用超细锂粉来改善电池性能,包括更高的可用容量、更长的使用寿命、更快的充电速率、更高的效率、一致的放电速率以及减少尺寸和重量。
“氧化锆研磨珠耐酸碱盐腐蚀、耐高温、不导电、不导磁、不污染物料,比其它陶瓷磨介更耐冲击,高速运转不碎裂,在解决锂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磨问题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姜桂表示。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产品都要依赖从美国、日本进口。
“要让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受制于人,唯有自主创新。”干技术出身的姜桂有股执着劲。2010年,他带领一支技术团队开始投入氧化锆珠的研发上,彼时市面上,国内新能源锂电池研磨微珠通常用0.3毫米至0.4毫米的氧化锆珠,但2013年,姜桂技术团队独立研发国产0.1毫米的氧化锆微珠,突破国产锆珠粒径极限,品质达到国际水平,公司“一战成名”开始在业内小有名气。
2019年,性能更优的氮化硅陶瓷产品研发成功,创锐高强为国内首家研发出氮化硅微珠企业,同时拥有加工生产氮化硅陶瓷结构件能力,可以满足更高端产品的生产需求。
比亚迪、特斯拉、宁德时代等知名新能源企业都用上了株洲制造的陶瓷微珠,甚至日本知名企业都开始“上门求珠”。“以前我们依赖从日本进口,以后我们也许会反过来成为日本的进口供应商,打开世界市场。”姜桂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创锐陶瓷的微珠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0%,国际市场占有率13%。
●自主创新,不断拓宽赛道
一颗陶瓷微珠,只是开始。
“公司连续7年的30%至50%的增长,是借了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势的东风,未来发展仍要靠不断的自主创新来开拓市场。”姜桂对公司未来发展有着清醒的认知。
17年的发展之路,从籍籍无名小辈到成长为国家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姜桂看来,不断自主创新,是企业唯一也是最好的出路。
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保持在5%至6%左右,这两年,基于氧化锆、氮化硅陶瓷产品的技术基础,创锐陶瓷根据市场不同需求,突出耐磨、耐腐蚀等某一特性需求,研发出更多陶瓷产品,可参与的赛道越拓越宽。
“除了陶瓷微珠,我们已研发出陶瓷结构件、精密注射成型陶瓷零件、复合陶瓷产品,产品应用领域拓宽到医疗、半导体、光电通信等各种新兴产业领域。”姜桂坦言,这些板块都已经建起了生产线,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