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到炎陵视察的往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1962年12月7日上午,胡耀邦(前排右二)给酃县机关党员干部作形势报告。会后,他和华国锋(前排中)与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照片由炎陵县档案馆提供)

    叶常青

    在炎帝陵景区的御碑园,矗立着一块“为人民多做好事碑”。

    碑刻内容源自1962年12月7日胡耀邦同志在酃县(今炎陵县,下同)机关党员干部(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2月5日,胡耀邦同志在时任湘潭地委书记华国锋的陪同下,来到酃县开展调研活动。12月7日上午,受酃县县委邀请,胡耀邦同志给酃县机关党员干部作国内国际形势报告。在谈到国内形势时,他针对有部分党员干部“加工资”“加粮”“加布”的思想动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全国经济发展形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对与会党员干部交流。接着,胡耀邦同志结合自己拜谒炎帝陵的切身感受体会,用炎帝神农氏的伟大事迹精神,鼓励大家要克服困难、多为人民着想,好好为人民服务。

    这是胡耀邦同志第一次来酃县视察指导工作,是在茶陵县视察指导工作后辗转井冈山来到酃县的。一路上,他风尘仆仆马不停蹄。一到酃县,就听取了酃县县委书记郭步书的工作汇报。为深入了解酃县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开展调研工作。当晚,胡耀邦同志向郭步书要来了一套清代同治版的《酃县志》,一直读到深夜。从《酃县志》中,胡耀邦同志了解到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安葬在酃县的鹿原陂,他对炎帝老祖宗的崇敬缅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第二天上午,胡耀邦、华国锋同志,在郭步书等人的陪同下拜谒了炎帝陵。郭步书详细介绍了炎帝陵的历史、规模、建筑原貌等相关情况。史载,1955年1月22日,由于香客不慎失火,炎帝陵的陵殿、行礼亭、碑房被大火烧毁。胡耀邦同志看到陵园里的断壁残垣、瓦砾和砖块,眉头紧锁,连声感叹可惜。但是,当他看到墓冢上残留的香烛、炮竹、钱纸,而且,不时有前来祭祀瞻仰的老百姓,胡耀邦同志又感慨系之:“陵殿虽毁,人们没有忘记先帝,还在怀念他、朝拜他!”他对郭步书说:“前人对中华民族始祖有这份情感,有这份能力建造这样规模的殿宇,我们也应当有这份感情和能力重修炎帝陵。”

    1964年4月4日,胡耀邦同志在湘潭地委副书记樊茂生陪同下,第三次来到酃县,调研酃县的春耕生产及“社教”运动开展情况。4月5日上午,他来到水口大队江家生产队的田间地头、脱掉鞋袜,下到秧田里,仔细捡查秧苗生长情况,并询问农技站站长曾贻铮有关薄膜育秧、双季稻种植推广等一些问题。之后,在“省劳动模范”江德顺老倌家里,胡耀邦同志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座谈,听取了有关农业生产情况的汇报。他充分肯定了水口人民公社所取得的成绩,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一定要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只有重视农业,大办粮食,解决好六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我们的笫一件大事。”他关心基层农技工作人员,勉励他们要认真学习1962年12月《光明日报》刊登的科学家们的事迹精神,要学习文化知识,刻苦钻研农业科学技术。

    当天下午,胡耀邦同志与随同人员回到县城后,便步行18公里的山路赶到塘田人民公社。一路上,胡耀邦同志与随行工作人员谈笑风生。途中,他第二次拜谒了炎帝陵。在社教队员碰头会上,胡耀邦同志再次谈起炎帝的伟大事迹及精神。当晚,胡耀邦同志还兴致勃勃地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打着火把、拿着铁叉、背着竹篓,下到稻田里“照泥鳅”(炎陵方言,意为捉泥鳅)。第二天,他与大家共进早餐、亲切交谈。胡耀邦同志结合晚上“照泥鳅”发现的耕作不够精细等问题,告诫在场的县委、公社干部:“要教育群众必须精耕细作,要知道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呀”。他平易近人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精神、睿智朴实的风格,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干部群众。

    1986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获悉炎帝陵正在修复,欣然命笔题写墓碑:“炎帝神农氏之墓”。1987年10月,酃县党史部门认真整理胡耀邦同志在酃县党员干部讲话中有关炎帝的伟大事迹精神的深刻论述,并冠以“为人民多做好事”的标题。11月底,炎帝陵修复工程指挥部将整理好的文稿寄给中央办公厅,呈送胡耀邦同志审阅。胡耀邦同志收到文稿后,逐字逐句,认真审阅,精心修改,增删8处,最后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胡耀邦”。这篇经过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的文稿镌,后来被镌刻成“为人民多做好事碑”,矗立在炎帝陵景区的御碑园,成为弘扬光大炎帝文化的珍贵历史文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