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 墟市记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黄春平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这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诗作《苦热》,描述了酷夏景象和诗人感受。

    在炎陵,与夏日一同升温的不仅是天气,还有6万人参与的“炎陵黄桃”线上线下大市场。大暑时节走进炎陵,正是“炎陵黄桃”开卖季,这里处处是收获的灿烂,步步有黄桃的鲜香……

    漫步炎陵的黄桃大市场,不期然就会想到遍布城乡间的各大小墟市,上世纪90年代,在酃县(今炎陵县)商业局办公室工作的我,曾参与编辑《酃县商业志》一书,对全县墟市的规模大小及历史流变曾有过一番梳理,现凭记忆写下一些文字,以为历史的记录。

    源远流长的传统墟市

    炎帝神农氏“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其陵寝安放地炎陵自然也不落人后,“赶场逢墟”之习,相沿成俗。《炎陵志》引《二斋堂丛话》曰:“酃邑(即今炎陵县)多墟。墟者,虚也。商贾交易,朝实暮虚,殆日中为市遗风。”这里的“墟”“市”指的都是农村集市,赶集就是炎陵人常说的逢墟。

    受高山阻隔、交通不便或民间风俗影响,炎陵虽然人口稀少,但墟场星罗棋布,三五里一墟,自古享有盛名。直到今日,地名带墟者,比比皆是。炎陵墟场多设在人口相对集中、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大的墟场,跨乡县跨甚至跨地区,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约定成俗,定期开墟交易。古老的墟场一般是矮瓦屋、宽檐廊、木板铺、羊肠街、石板路。而一些山沟里,几十户人家也可成墟,墟无定所,逢无定日。

    清乾隆三十年(1766)《酃县志》载:全县农村集市有石子坝、沔渡、九都(洞里)、福口、十都、头井石、水口、梅岗、中村、石鼓、河漠、霍家、甲南、龙爪石、大陂头、同睦等16个。

    清同治年间,福口、河漠、龙爪石、大陂头等老墟场消失,槐树、坂溪、天甲、夹石、船形、塘田等新辟墟场迎客,全县农村集市增至18处。其中固定墟期的有8处,甲南、十都逢农历“一、四、七”日,水口、天坪逢“二、五、八”日,沔渡、坂溪、中村、塘田逢“三、六、九”日。

    民国二十九年(1940),全县农村固定墟期的墟场増至17处,分别是坂溪、黄沙垅、沔渡、十都、九都、水口、下村、龙渣、蒲田、霍家、潘家、天坪、王家渡、三口、塘田、同睦、船形墟。民国后期,战争频仍,生产遭到破坏,民众穷困潦倒,集市贸易萎缩,黄沙垅、九都、龙渣、蒲田、同睦等墟场相继消失。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农村集市只剩下12处。这时的墟场场地狭小,小商小贩沿铺面檐下架设临时摊位,农民则席地摆摊。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因政策变化无常,炎陵农村墟场时关时张,集市交易起伏不定。1956年农村市场放宽管理,农民在完成国家征派购任务后,允许农副产品自由上市,城乡物资交流畅通,市场始有生气。“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市场萧条,集市贸易基本中止。1962年,农村集市贸易政策再次放宽,恢复每月9墟制,墟场交易重新活跃。1976年,学习辽宁彰武县哈尔套公社“赶社会主义大集”的做法,阻拦群众赶集,强行关闭墟场,集市贸易被取缔。

    1978年后,农村墟场全部恢复交易,同睦等消失数十年的墟场也得以重建重开,一些马路墟场就近搬迁建设,一批传统老旧墟场得到拓宽改造,集市贸易快速发展。目前,全县10个乡镇有21个墟场,按农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错日定期交易。与郴州资兴接壤的船形乡,乡域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一万,今有3个墟场,成为炎陵乡镇墟场数量之最。

    颇有渊源的三大墟场

    沔渡、水口、鹿原是炎陵东、南、西三个区域性中心集镇,也是炎陵交通发达、人口密集、经济相对活跃的地域,集市贸易历来兴旺。

    炎陵“东大门”沔渡镇,处沔水河畔,与井冈山接壤,境内盛产木材、茶油、茶叶、瓷器。沔渡墟为镇政府治所,湘赣边民集市交易历史悠久。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江西、广东、福建商人先后在此开设金银首饰、国药、布匹百货店,所建万寿宫、南华宫、天后宫是三地商人的行帮会馆,相当于当今驻外地商会的办公场所。因外埠商贾进入,沔渡商务一度兴旺。至清末有店铺72家,市场交易十分活跃,是湘赣边界工业品和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市场。

    沔渡建墟和命名颇有来历。按沔渡籍民俗专家张观怀的记述,当年为沔渡墟场命名时,乡绅们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因墟场在地理位置上有个缺陷,即墟场旁边的河水是由东南向西北流的,北方属壬癸,壬癸主水,水主财运。开墟做生意就是图发财,财气跟水跑了,怎么发财呢?最后,听取了一位风水先生建议:一是在墟场西向五里处建一凉亭,亭内供财神赵公菩萨一尊,曰赵公亭。同时,在墟场建一赵公庙,立财神菩萨赵公元帅武像,含文招财武守财之意。二是多架桥,拦住北流的财气。三是取个好名字以弥补地理上的缺陷。究竟取个什么名字呢?墟场附近有渡口,乡绅通过商议决定以“渡”为名,即从《诗经·小雅》“沔陂流水,朝宗于海”一句中取个“沔”字,定名为沔渡墟,寓意那流走的财气,是沔渡墟生意人盆满钵满后溢出去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沔渡墟固定店摊仍有75家,从业人员超过百人。1987年,时任株洲市市长周吉太到沔渡调研发展湘赣边境贸易,后由市县两级投资15万元,新建了一个占地2794平方米的水泥立柱厂棚式农贸市场,墟场人气陡增,临近井冈山、茶陵的商贩和边民也定期到沔渡逢墟交易。1990年代,炎陵为促进边贸发展,又在与井冈山接壤的沔渡夏馆村新建夏馆墟场,湘赣边民交易更加便利。

    水口是株洲市最南端的建制镇,在地理上处炎陵县的中心位置,106国道和水策、水下两公路穿镇而过,历来是炎陵南片的商贸中心。南片地区生产的各类产品、农户自产的竹木、粮油、茶叶、烟叶、药材、香菇、竹笋、土靛等大部分在此交易中转,故有株洲市和炎陵县“南大门”之誉。

    有史料记载,水口墟历史悠久,炎陵还未建县这里就有了墟场。但水口墟多灾多难,老墟场曾被一场大火烧了两天两夜,尔后又被洪水彻底冲毁,连墟址也荡然无存。到清朝末年,水口墟商贸再度繁荣,上下两个墟市分别在南北两端建成东西街道,整个墟市形成“回”字形格局,街道宽4米、总长达到500余米,以鹅卵石铺就街面。

    民国时期,水口已成为炎陵三大墟场之一。淡季逢墟不下5000人,旺季则多达8000人,除本县农民、商贩外,还有桂东、资兴以及广东、江西的客商。抗日战争中期(1940),水口墟有布匹杂货业27家、药材业2家、染坊1家、油榨坊10家。新中国成立前夕,水口镇区仍有有商业、饮食服务业经营单位52户,墟场照常开放。1988年,水口建成水泥立柱厂棚式农贸市场,集市贸易进入发展快车道。

    鹿原镇地处西部冲积平原,位于斜濑水河畔,炎安(安仁)、炎资(资兴)公路穿越其中,是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先前称康乐乡、炎陵乡、河西乡、王家渡镇。这里种养业发达,盛产稻谷、黄豆、花生、茶叶、鲜鱼、土猪,历史上是炎陵的粮仓、猪圈、鱼塘。炎帝安寝地、开阔平原、水运发达、人口密度大,所以这里的王家渡墟历来商贸繁荣。

    一级政府驻地的王家渡墟不像其他乡镇,乡镇名就是墟场名。清乾隆三十年(1765),鹿原即有墟场,名之甲南市。缘何又叫王家渡墟呢?史料记载,有一支茶陵湖口的王姓人口,清初迁居于斜濑河今鹿原镇地段的一渡口旁。王家居住的地方东接渡头,南连罗刘廖段等姓氏聚居之地,逐渐构屋相连,聚货交易成市,一时为繁华之墟。久之,渡口被叫做“王家渡”,墟市也被后人叫做了“王家渡墟”。1990年,当地人觉得“王家渡”这个地名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便将河西乡更名为王家渡镇。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省政府部分机关、学校临时迁入附近的炎陵山等地,人口陡增,流资骤长,王家渡商贸繁荣程度远胜于县城。民国二十九年(1940),墟内有定点布匹、杂货业店(摊)23家、国药店3家、客栈2家、竹木牙行4家。随着公路交通发达和便捷,王家渡区域中心集散市场的地位有所削弱。但交通便利的王家渡墟,依旧是客商的天然驿站、西片物资集散的中心市场。

    逢墟赶集如同过节

    炎陵昔日的墟市很是热闹,墟场上既有商人也有匠人,还有艺人,七十二行各显绝艺;既有物资交易,也有修配服务、餐饮美食,还有文化娱乐,山珍土产琳琅满目,各种服务集聚一墟。

    墟日里,农家卖特产、商家卖百货,木匠卖木器、篾匠卖蔑器、银匠打首饰、鞋匠忙修补,铁匠铺炉火通红、印染铺雾气飘飘、棉花铺弹声如琴,缝衣店飞针走线、剃头店人流如织、美食店油香阵阵……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

    在墟头或是墟尾,还建有戏台,很多戏班子会在逢墟的日子里粉墨登场,吹打弹唱,嬉笑怒骂。“塘水一澄镜,丙照古往今来,大地英雄如在目;田家三击壤,寅协家齐国治,坤舆气象自回头。”这是昔日西乡塘田墟场戏台上一副流传至今的楹联。就是算八字的也会在墟日里凑个热闹,装神弄鬼赚几个小钱。

    炎陵老百姓对逢墟赶集看得很重,男女老少不论贫富,都是着最靓的装、穿最好的鞋出行。在这一天,自养的土鸡土鸭、地里的茄子辣椒、山上的香菇木耳、柴灶上的烟熏竹笋、树上的桃梅李果,凡是能交易的土特产品,都会被勤劳的农民摆上最显眼的摊位。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派购的生猪也会在墟日由农户送交到国营肉食站。派购的生猪分为三个等级,130斤为达标定三等,150斤算二等,超过180斤为一等,等级不同收购价格也不一样。大人们将自养的生猪五花大绑抬送到肉食站,然后就是过秤、定等级。结账后,有的会到摊店里买些糖果接小孩长辈,有的会凭票砍几斤猪肉改善一下生活,有的则是扯几丈时尚布匹为全家老小定做一身过年的衣服。

    山里百姓逢墟赶集也是一件挺辛苦的事。有的农户离墟场路途遥远,来回走个三四十里山路是常事。因此,有的为了逢墟,天没亮就要打着火把,顶着星星月亮出门,冒着晨雾手提肩挑,跨过一座又一座大山,绕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踩着坎坎坷坷的小路去逢墟。而归途,有时也要摸黑赶路。

    农闲时,逢墟更是老百姓放松自我、交流信息、享受生活的时光。有的会在墟场的小店里,邀几个朋友坐在一起,点几盘小吃,上几两谷烧或是来一壶炎陵水酒,然后聊天叙旧,喝茶饮酒,待到散墟方才醉醺醺地回家。有的则纯粹是趁墟日解解馋,享受一番在家难以吃到的米豆腐、煎米果、糯糍粑、板薯泡的美味,了却一下味蕾里的遗憾。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