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风靡 更应重视消费者知情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成姣兰

    【让预制菜也有“预先”监管。】

    7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中提到,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预制菜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产业端和消费端的双重关注。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目前,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企业,占比达80%。在餐厅本以为吃餐新鲜菜,却吃到了预制菜,有人认为,“预制菜有严格的加工流程,放心且符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但也有不少消费者对此颇有微词,感受不到“锅气”和“烟火气”,认为不新鲜,是部分消费者不接受预制菜的主要原因。

    如今,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出台,预制菜产业或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在此背景下,消费者的知情权更不应被忽视。

    在生产端,应加强预制菜技术的宣传。必须承认,预制菜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餐饮产业发展进步的标志。在成熟的冷链物流加持下,将菜品采、洗、切、配甚至熟制等工序前置,不仅为餐饮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也提高了快节奏下餐厅的翻台率。在株洲,唐人神、茂旭中央厨房、兄弟厨房等早已布局预制菜赛道。预制菜的市场需求,首先建立在消毒、保鲜等食品新技术的基础上,上述文件中,也强调了预制菜产业要充分体现安全、营养、健康的原则。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食品产业专业人士、市场主体,应承担起预制菜相关技术的宣传责任,卸下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疑惑和观望态度。

    在餐饮消费端,应尽快出台告知制度。就如部分消费者所言:“可以接受预制菜,但最好在菜单或是点餐时告知,不然就属于消费欺诈。”作为目前预制菜集中的餐饮领域,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将选择或不选择预制菜的权利交给消费者,也为差异化餐饮发展提供清晰的路径。刻意模糊“预制菜”与“新鲜现炒”两种模式,既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也是为消费潜能激发设限,实属不该。

    在监管领域,更应尽快补齐预制菜监管标准短板。预制菜化零为整将此前分散的风险集中至预制菜工厂,餐饮环节仅为再加工环节。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预制化食品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管理创新,尽快补齐预制菜相关监管细则,让预制菜也有“预先”监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