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送到村口 文化“种”到门前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温琳

    通讯员/谢昱婷

    如何丰富和充实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关键。

    我市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以来,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推出门口小广场、小书屋、小课堂的“门前三小”模式,把服务送到村民“门口”,把文化种到村民“门前”。

    “门前三小”助力乡村振兴

    从株洲市区驱车往北,走长株高速,转中车大道,再沿着一条规划次干道开几分钟,就到了石峰区井龙街道郭家塘村。

    柏油路崭新宽敞,在颜色鲜艳的野菊花掩映下,郭家塘村“门前三小”跃入眼帘。只见,数百平方米的小广场上,宣传栏、健身器材点缀其间,一栋白墙黑瓦的民国时期的古朴建筑矗立其中,那是村里的“知行馆”。

    “这原本是村里的闲置房屋。”郭家塘村村委会主任郭宇露介绍,这里曾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为了改变村民面貌,2021年修建了“门前三小”,从此村里的老人们有地方跳广场舞,孩子们有地方看书,村民有地方锻炼身体、看报学习,还有志愿者走进郭家塘村,给当地村民上课。

    在“知行馆”里,不仅有“同心书屋”、小讲堂,还设置了非遗文化展示馆、工业科技展示厅,不仅介绍了当地剪纸、铁画、拓印等非遗文化,还展示了10多辆机车模型。

    与“门前三小”同步建好的,还有村里宽敞的柏油路。路修好了,加上郭家塘村位于长株潭绿心重点区域,一时间吸引来不少游客,大多数是家长带着孩子来此体验农村生活,村里的“知行馆”也成为网红打卡点。

    这让郭宇露看到了商机,于是他领着村干部、村民一起干,先后盘活了20间农房、40亩农田,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集体经济收入项目——石峰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还培养了13名领工资的本土“农耕实践课讲师”,分区分块建设了小菜园、小果园、小田园等,发展“小园”经济。

    村里有了活力和动力,郭家塘村正在专业运营团队的指导下,打造省内首个以“生日”文化为主题的“魔幻生日小镇”,集亲子玩乐、休闲、摄影基地为一体。接下来,郭家塘村将借助乡村振兴,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带领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进来,让村民的收入在往年基础上都翻番。

    我市建成“门前三小”1227个

    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城乡各地,一座座文化场馆拔地而起,文化演出下乡、文化资源上云,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多元、更加便捷。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创新推出门口小广场、小书屋、小课堂的“门前三小”模式,把服务送到村民“门口”,把文化种到村民“门前”,有效推动了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发展,形成了市、县、乡、村、组五级公共文化网络,成为株洲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典范。

    通过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我市“门前三小”建设由点及面,整体推进。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门前三小”1227个,其中市级示范点52个。株洲“门前三小”建设模式入选全国第二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得到中央改革办、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及人民日报点赞。

    “门前三小”还成为乡村振兴的纽带。利用五一小长假、端午节等节假日,依托分布于全市各地的“门前三小”,广泛开展村晚、广场舞、看戏观影、文化讲座、技术交流、党史讲授等活动。今年以来,全市依托“门前三小”共开展活动2449场次:株洲市夏季“村晚”在芦淞区白关镇卦石村举行,在线观看人数达到110万人次;攸县举办的“门前三小”乡村文化旅游节,参与人数近3000人……这些都进一步扩大了“门前三小”的影响力。

    我市还在“门前三小”的基础上,增加了“小戏台、小法制宣传栏、小体育健身设施、小型数字文化服务设备、乡风文明理事小组、小业余文艺队伍、小文旅志愿服务队伍”,建成“门前十小”,设施和服务的逐步升级,带热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各地还结合地方特色,将“门前十小”与村史馆、名人馆、农耕馆、非遗馆同步建设,部分“门前十小”建在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旅游民宿内,实现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并被省文旅厅在全省推广。

    未来,我市将“门前三小”建设与“最美潇湘文化阵地”评选相结合,提升“门前三小”建设水平,推荐茶陵县洣江街道诸睦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等23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入选省级“最美潇湘文化阵地”候选名单,把“门前三小”打造成基层“党建+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使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