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频提“工业立市” 株洲如何再突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廖喜张

    产业发展,又有新风向。

    深圳、广州、苏州、天津、成都、合肥、东莞、武汉等城市纷纷重提“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推动制造业回流。

    当第三产业高歌猛进之际,“退二进三”(第二产业往外迁,第三产业往里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这些城市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

    “制造强市”号角再起,株洲如何突围?

    重回制造业老路的背后

    风向大变,深圳在风口。

    2022年5月,深圳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时隔17年之后,再次旗帜鲜明地吹响“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号角。

    2023年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再度表态“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突出制造业当家”,发力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无独有偶,广州也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成都则以“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来表达当下的急切,提出要“全力建设制造强市”。

    众多城市集体回归制造业老路,为什么?知株侠分析,背景至少有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不少城市闻风而动。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市勇挑大梁;

    疫情后“拼经济”如火如荼,各地竞争进入关键期,作为实体经济压舱石的制造业会起到关键作用,这成为众多城市的共识。

    “对服务业带动增长的盲目信仰,是一种危险的幻觉。”从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塞莱斯汀·蒙加的这句告诫之语中,或许也能找到答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超过第二产业,被视为“经济转型成功”的重要标志。许多城市“痴迷”于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高大上的产业,纷纷“去工业化”。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制造业过早、过快、过分下降,很容易导致经济发展水平停滞。

    一味盲目地“去工业化”并不可取。往小了说,很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进而影响投资、就业,甚至反噬服务业;往大了说,一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受制于人,教训惨痛。

    让工业重新归位,让制造业站C位,是推动经济稳增长、高质量的长远考量。

    制造业是株洲最大的底气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如果要给株洲找一个支点,那肯定是制造业。

    和很多城市早已“退二进三”不同,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的株洲在“进二进三”的道路上步履坚定、阔步朝前。这种专注、坚韧、决心,正是株洲制造业不断跃升的强大底气,也是决胜未来、向上突围的强大信念。

    4月26日,《人民日报》以“头版+整版”的形式,点赞株洲“心无旁骛干实业的专注、咬定创新不放松的坚韧、做强做优制造业的决心”。

    一组数据,见证“株洲制造”实力:去年,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株洲有2个,占全省半壁。今年,又新增2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小巨人”达79家。

    另一组数据,也格外被人看重: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3.9%,制造业税收占比31.9%,超过房地产业成为拉动财税增长“第一动力”。制造名城的价值观,正在理性回归。

    “即使强大如沪广深,都将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努力?”网友“昆仑虚”的观点代表了很多株洲人的心声。

    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制造业是株洲与生俱来的优势,更应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

    深思者虑远,登高者望远,轻履者行远。

    株洲这座靠制造业起家的中部小城,立志要靠先进制造业走向未来。

    2021年9月,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谋划了城市发展新蓝图: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2022年1月,创造性成立打造“三个高地”指挥部。2023年,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加快构建“3+3+2”现代产业体系。株洲志在让先进制造业代表国家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国全局添彩。

    集中精力办好株洲自己的事

    制造业回归,风起云涌,势不可挡。

    在为“株洲之路”“株洲之为”鼓足干劲、增添信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有冷静的思考、清醒的认知:产业招商会变得越来越“卷”。

    以前,各地驻守长三角、珠三角,挖企业、找项目。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可能突然变成了竞争对手。一位招商人员的话中透着担忧:“今后,很可能挖不走、抢不到,甚至还可能被反过来挖了墙角。”

    制造业回归大潮之中,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

    株洲怎么办?只能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集中精力办好株洲自己的事”。换句话说,不但要招得来、引得进外来的项目,还要看得好、守得住自己的家当。

    怎么办好自己的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营商环境、产业生态、生产成本是重中之重,不容放松。

    近年来,株洲全面提升干部能力、优化发展环境,金融、电力、土地等要素支撑显著增强,连续三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二。虽然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株洲优势不明显,但差距不断缩小,“株洲经验”层出不穷。例如,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周调度会、“制造名城早餐会”等,都以最高规格服务企业、项目。

    制造业立市,各个城市都有立得住的主导产业。株洲不落下风,以轨道交通、硬质合金和中小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株洲制造”,即便在全球都排得上号。直面挑战,株洲“以我为主”,错位发展,持续锻长板、补短板。“株洲生态”郁郁葱葱,三一株洲基地、株洲双碳产业园以及更多好项目大项目才能纷至沓来、茁壮拔节。

    投资奔着利润去,生产成本更低,自然更有吸引力。地博光电、亿润新材等一大批企业,因尝到营商环境“甜头”纷纷扩大投资,掀起的株洲“二期现象”备受投资圈关注。近日,一份服务企业的“一降一升”行动方案新鲜出炉,旨在以“100%”努力促进企业生产成本降低1%以上,利润提升1%以上,努力让企业收获更多。

    以工业为本,以制造为魂,制造名城株洲乘风而上,志在千里!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