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凉鞋 有点“森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古人的森系凉鞋——草鞋。 网络供图

    郭醒

    盛夏时节,人们不仅换上了轻薄短小的衣服,让身体得到凉爽,脚上也都穿了通风透气的凉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凉鞋的样式和材料也不断翻奇出新,令人眼花缭乱。那么在古代社会,人们在夏天是否也要换上凉鞋?古代的凉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追溯一下鞋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人类最早发明的鞋子就是“凉鞋”,有保暖功能的鞋子反而是后来出现的。

    在中国古代,鞋子被称为“屦”或是“履”,制鞋材料有草、麻、皮革、丝帛等,最低级的无疑是草鞋。不论工艺如何讲究,草鞋也必然是粗疏的,它的防护功能主要体现在鞋底,不具备保暖功能,夏天穿可以看作“凉鞋”;用麻制鞋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把麻搓成绳子,然后再编成鞋,这种鞋与草鞋相似,也可以看成是“凉鞋”;另一种则是把麻纤维织成布,以麻布做鞋子的面料,与用丝帛制成的鞋相似。用麻布或丝帛制成的鞋子比较精致细密,虽然保暖性也不强,但与“凉鞋”的差距还是蛮大的。至于皮革制成的鞋子则与凉鞋毫不相干,一般在冬天才穿。

    草鞋又称躧,字又作蹝、屣。脱掉草鞋是很方便的,所以古人常以“脱躧”表示事之轻易。《淮南子 主术训》:“尧举天下而传之舜,犹却行而脱躧也。”高诱注:“言其易也。”草鞋又是贱物,所以脱躧、弃躧又表示视之如粪土,有个成语“弃如敝屣”,就是这个意思。

    说起凉鞋还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人生活中仍保存的木屐,原是我国古代的木履。颜师古《急就篇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

    南北朝时士族大夫好屐,不但以为常服,而且亲自动手制作,以至成癖。《晋书阮孚传》:“初,祖约性好财,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得失。有诣约,见正料财物,客至,屏当(遮挡)不尽,以身蔽之。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往屐上涂蜡),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双)屐。’于是胜负始分。”(《世说新语·雅量》)

    《南史 谢灵运传》:“(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屐叫谢公屐。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本文原载“辽宁卫视第一时间”微信公众号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