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是怎样的官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节度使,是我国古代官名,为唐朝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其在受职之时,朝廷会赐其旌节,所以称节度使。

    唐朝初年,唐朝的制度沿用北周及隋朝的旧制,重要地区设置总管统兵,也就是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加号使持节,其主管军事、防御外敌,后改称都督。

    唐高宗永徽以后,都督使持节者,称之为节度使,不过当时还不是官职名。直到唐睿宗景云二年,也就是公元711年,贺拔延嗣(唐朝大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节度使)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节度使正式成为官职。

    天宝年间,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置十道节度使。唐朝天宝后,节度使集军政、民政、财政于一身,从而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当时之为称“节镇”。

    到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势力更大,甚至已经到了独揽大权的地步,比如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当时的边镇十节度使拥有兵力四十九万人,而朝廷所掌控的中央禁军也不过十二万人,也就是说,那时的唐朝已经是外重内轻了,为后来节度使林立、唐朝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埋下了隐患。

    由于节度使的属下,都是由节度使推荐,然后上报朝廷批准,虽然州县官员是由朝廷任命,但事实上,新些官员都是听命于节度使的。后来,随着唐朝末年农民战争的爆发,使得朝廷逐渐失去了对节度使的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节度使拥兵自重,为了扩大地盘,就互相兼并。

    这些节度使中,在唐朝灭亡后,有登基称帝的,先后有五代。也有割据一方、立国改元的,为十国。比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之君都曾是节度使。

    节度使的实力达到鼎盛时期,是在五代时期,当时节度使的权力大到了可以直接拥立和废黜皇帝。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吸取唐朝末年以来节度使割据一方、军阀混战的教训,从而对当时各个节度使,采用了厚赐钱财土地的封赏办法,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宋朝庭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后,又派文官知军州事,从而限制了节度使节管制郡县的权限。不仅如此,宋朝廷又把节度使的财政权力交给了转运使。

    在这样的情况下,节度使只是一个空职而已,通常情况下是作为朝廷要员退休卸任后的荣誉职称,也就是有名无实。直到元朝时期,节度使终被废除。

    原载“中孚鉴”微信公众号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