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窑村的文旅期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易蓉

    编者按

    又到一年乡村清凉游旺季。近年来,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个城区、县域都铆足劲儿在乡村游上下大力气,抢搭“短途游”“乡村游”的快车,希望通过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梦想。

    那么我市各县(市)区乡村文旅发展如何?又有哪些样本可供剖析?本报记者就此专题调研,深入乡村文旅一线,探寻发展样本,剖析背后成因,直面短板,提供思路,特推出株洲乡村文旅调研系列报道。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作为千年古窑发源地,山清水秀的沩山村又迎来了一年乡村清凉游旺季。“沩山渔村”“醴沩山庄”等农家乐,“千年古窑”“沩山豆腐”手工坊等沉浸式体验的景点里,迎来了一批批游客,村民们端茶送水,游客们满载而归,双方都不亦乐乎。

    5年前,沩山村接连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却仍然是个“酒香巷子深”的贫困村。虽是釉下五彩瓷的发祥地,坐拥我国规模最大、遗址分布最集中的古瓷窑遗址群“沩山古窑”、特色美食、青山绿水等优势资源,但这些乡村资源始终没有转化成乡村振兴的“资本”。

    5年后,本报记者实地调研,探访沩山村由贫转富、由落后村转向“明星村”的发展历程,同时把脉沩山,探寻其仍需发力之处,探求解题思路,以供借鉴和参考。

    望闻——因旅游而焕发生机的“明星村”

    夏日周末,从株洲市区驱车1个多小时,就可抵达醴陵沩山村,只见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俨然一幅葱蔚洇润、生机勃发的写意画卷。

    村口处的“沩山渔村”农家乐里炊烟袅袅、笑声朗朗,老板田保中夫妇忙着端茶送水,为客人送上这里两道特色菜——醴陵市级非遗项目沩山糯米饭以及沩山豆腐;午后,游客们去村里的沩山豆腐手工坊,化身“豆腐西施”,亲手体验将黄豆做成豆腐、豆花、豆浆的制作过程。尽管天热,但村里天然的几条小溪成为游客的溯溪好去处,感受乡村独有的清凉,溪里随处可见的瓷器,都在告诉游客,这里是瓷窑发源地,千年古村;待暮色降临,“醴沩山庄”民宿的老板易启洪已经为住宿游客备好了洗漱用品……两天一晚沩山村游初见雏形,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又开始恢复生机。

    他们都是村里第一批带“资”回归的村民。

    “5年前,听说村里要通路,为发展乡村蓄力,村干部希望我能带头回来,为村里助力,我就回来了。”易启洪说。他口中的那条路就是“醴北人家旅游扶贫专线”,98公里的沥青大道串起沿线12个贫困村,其中就有沩山村。

    沩山村九分山,一分田,虽具有近郊优势,但崎岖的地势让村里始终缺乏宽阔的道路,也阻断了外出打拼的村民回归的心思。

    要致富,先修路。这条路的修通,为沩山村带来了新希望,吸引在外事业有成的易启洪、田保中等众多村民回来了。

    这两年来,返乡的人多了,村里发展好了,游客也在增加,原本6米宽的古窑大道承载能力有些“吃力”,亟待拓宽,但道路拓宽势必会占用两旁的农田和山地,村里也付不起土地征用的费用,征用土地算得上是“天下第一难事”。

    在对发展的渴望里,一切难事都可以攻克。

    “修路是为了村里的长远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是受惠者。”“这些年,我们为了村里的变化,看好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齐心协力,用实际行动支持村里的发展。”村民们在合计之下,无偿腾出土地用于拓宽道路。

    如今,宽阔的道路就像一条“绿脉”,不仅串起了沩山村乡村旅游资源,更送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让更多村民端起了旅游“金饭碗”。

    不久前,2023年湖南重大文旅产业项目香港招商推介会上,醴陵窑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获评最受香港投资者青睐的二十个湖南文旅产业项目之一,沩山村乡村旅游又将迎来新机遇。

    问切——“明星村”也有短板

    借力乡村振兴的“东风”,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让沩山村成为小有名气的“明星村”,但“明星光环”的背后,也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

    从“需求侧”的角度来看,每到节假日,各种知名景区总是人满为患,这种“花钱遭罪、身心疲惫”的糟糕体验让许多游客选择去乡村“养眼洗肺、解乏去累”。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大多数乡村旅游仍然停留在赏田园风景、品农家饭菜、摘农家果蔬的观光休闲初级阶段,同质化现象普遍,导致游客的体验大多停留在浅表的经历和记忆,无法获得深层的感受和体悟,游览时间难以延长,重游意愿自然不高。

    “而能够让沩山村脱颖而出的还是文化底色。从目前村里开办的农家乐而言,虽然有些融入当地特色美食,但文化特色挖掘不足。”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旅游只是载体,文化才是灵魂。该业内人士建议,沩山村最大的文化特色就是“陶瓷”,一个农家乐就是一个沩山村特色的载体和窗口,农家乐用的锅碗瓢盆就可以印上“沩山制造”的Logo,甚至可以用一些碎瓷片打造一些供游客打卡的景点,固化沩山村“千年瓷都古村”的标签和印象。

    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大多以“乡景、乡情、乡韵”作为卖点,倾向于挖掘“乡土气息”,存在“越土越香”的片面理解,对于管理、服务、品牌的意识普遍欠缺。然而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都是既要“土味”也要“品位”的附近城市居民,除了感受乡土文化,他们也向往安心放心的出游环境,舒心暖心的服务体验。

    “但目前,村里的卫生保洁力量、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够,特产也带不走。”沩山镇相关负责人坦言。

    寻方——乡村旅游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播下什么种,才能长出什么样“希望的田野”。

    纵观当下的乡村旅游不只是停留在采摘、钓鱼、吃农家饭的初始阶段,正向2.0乃至3.0探索,还需要一些新思维新举措。

    “不能坐山吃山,还要护山养山。”易启洪坦言,农家乐越开越多,人多了,有些问题也要防患于未然。

    去年,沩山村召开了一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会,村里所有的农家乐经营业主参加,他们自觉“约法三章”,即垃圾不乱丢,处理好垃圾排污工作;保证食材安全新鲜;店面装修及宣传上都突出“沩山”招牌。

    正如田保中所言:“沩山村是我们的家乡,这里的一切都是我们发家致富的资本。她好了,我们才会好,应当守护好。”

    但“供给侧”的改善,则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沩山镇相关负责人坦言,乡村旅游时一项专业且系统的工程,沩山村的旅游服务、管理、品牌的建设都需要专业机构。“我们期待创新投资经营模式,希望有社会力量加入,为乡村旅游发展持续注入活力。”该负责人表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