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苍茫之精神道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邹建平

    在彭慧的油画语言中,既没有欧洲油画传统的基因,亦没有热情荡肠的回乡意境,穿透他作品更多的是一个人到中年的困惑和无助之感:团簇的树林、寂静的水面、馒头状的山包、斑驳沧桑的墙体和铅灰的天空,都是画家喜欢的取载。即使抹过一缕亮丽的桔黄或土红,都构成一种壮烈的悲剧场景,所有作品的后面蕴藏着画家沉重地叹吁,封存着幽远的秀逸,荡漾着新生的苦难。风景中很少有人物生灵,乍一看,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诗意,有无限的妩媚和抒情。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透过这种表象,我们可看到另一种凄楚的幽怨。这种造境让我想起唐代文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感怀:“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彭慧把最深的忧伤、最沉重的压力托付给他所营造的景物——那些伤痛!那些苦难!那些凄美!由此变得扑朔迷离,闪烁悸动起来。

    早期阶段,彭慧曾迷恋俄罗斯巡回画派的风景画,也喜欢古代中国画家范宽和金农,仔细阅读,确实有列维坦希什金的丝丝痕迹。他摒弃了学院主义对其的生搬硬套的束缚和严格的冷暖关系的描述手法,将视野投放于宋画之宁静苍莽以及中国文人画的精神道场之中,而排列形的笔触和点、挆、皴、擦笔法造势,刻意虚化了一些细节描绘,持写意的态度,其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进行有效揉合,焦灼、惊悸、不安、无奈在黯然的笼罩下折射出辽阔的幽怨,随潮涌生,摄人魂魄。

    人物档案:

    彭慧,株洲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陶瓷协会会员,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