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岳峰镇巧解旱季居民饮水难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白壁村村民在集中供水站取水。 廖明/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廖明

    通讯员/张强 刘小花

    湘江穿城而过,株洲城傍水而建。很难想象,渌口区的古岳峰镇,去年就因干旱而家家缺水。

    为解决村民的基本用水问题,送水车一开,就从7月底开到了11月。

    今年,我市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偏少17.3%,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的古岳峰镇,已提前进入“抗旱时间”。

    7月13日,记者走进古岳峰镇,发现旱情已冒头,但得益于市区两级早谋划、早行动,提前在该镇找水源、打深井,建成25个集中式供水站,村民基本生活用水问题得到了巧妙解决。

    建成25个集中式供水站

    13日上午,记者开车行至古岳峰镇,道路两旁稻田一路延伸,部分地势较高的田里,已能见田土干裂。

    白壁村的村民李贵连不需下田,仅从自家水井逐日下降的水位便能判断,旱情已经来了。

    但她今年至少不必为生活用水发愁——白壁村的集中供水站就在她家门口,水龙头一拧开,就有源源不绝的清凉井水供应。

    白壁村集中供水站的水源,是距供水站百余米的一口老井,村民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思源泉。

    据白壁村党总支书记唐海斌介绍,思源泉是去年大旱时,全村唯一没有枯竭的水井。因此建设集中供水站,它便成了白壁村的首选。

    “在老井的基础上,扩宽到了3米多,往下挖到了17米深,水量充足且稳定。”唐海斌说。

    但在古岳峰镇,挖到17米深就能获得充足且稳定水源的,思源泉是“异类”。

    渌口区水利局局长、区河长办常务副主任何立新介绍,在市水利局专家的指导下,渌口区水利局技术人员深入各村调研和勘查,并设置“三个必须”的选点原则,即水井必须是稳定的水源、取水点必须交通方便、供水站必须位于村民居住相对集中区域。

    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上半年,古岳峰镇累计打井280余口,深度均在100米至200米左右,但真正出水的水井仅100余口。

    通过逐村选定研究,最终在10个村确定了25个集中供水站的选址。

    何立新介绍,25处集中供水站的水源均为稳定的水井,即使干旱期间也有大量出水,且水质较好,干旱期间可保障缺水地区3200户近1万人的饮水需求。

    生活用水有了稳定来源

    对于这些新建成的集中供水站,古岳峰镇的居民们无不交口称赞,对于他们来说,“再难也就是骑个摩托车过来担几桶的事,比去年那样等在家里靠村干部将水送上门,要好太多!”

    但对于水利部门以及镇村各级来讲,需要考量和开展工作就更多。

    打深井、建集中供水站,如何统筹推进,钱从哪儿来?

    该镇通过镇人大代表票决,将分散式集中供水站建设列为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通过整合水利移民等资金,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捐款,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在各村筹工筹劳,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

    “总的来说,实现了少花钱、见实效的目标。”何立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古岳峰镇平常年份送水成本平均约为20万元/年,2022年大旱之年送水成本高达70万元。

    相比之下,集中供水站的平均建设成本约为10万元/处,其中老井升级成供水站的成本约为3万至5万元,新打水井建设供水站的成本约为10万至20万元。

    更为重要的是,集中供水站的建设,不仅能为村民提供稳定的生活用水,还能将镇村两级的干部,从繁重的送水任务里解脱出来,腾出更多力量在抗旱保生产、森林防火等同样重要的工作中来。

    “去年,6台送水车,一直送水送到11月份,我每天绝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协调送水上。”古岳峰镇水管站站长刘思介绍,除了协调为居民送水,他还需兼顾抗旱保生产的工作,“每天仅电话就要接打200多个,几近崩溃。”

    “现在集中供水站建好了,只需要给少数老年人、行动困难群众送水上门,压力小多了。”刘思介绍,后续,该镇将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以减轻电费等运行成本,确保集中供水站建得好、管得住、长受益。

    此外,为提高居民饮水保障程度,渌口区正在实施管网连通工程,将王十万水厂与古岳峰镇集中供水工程连通,实现丰枯调剂。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古岳峰镇集中供水工程覆盖范围,通过管网延伸集中供水到户,提高保障程度。同时结合河长制工作,重点做好以地下水为水源的供水工程监测,及时采取措施保障饮水安全。”何立新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