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夏日正如火如荼,据气象资料显示,今年夏天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更热,多地在6月底就已突破40摄氏度高温。株洲近期的气温也居高不下,大家很有必要重视防暑问题。
据新闻报道,杭州一位79岁老人因舍不得开空调电扇导致昏迷,就医过程中体温达到42.5摄氏度,并发生痉挛抽搐,生生咬断两颗牙齿。近日更有一位导游因热射病抢救无效死亡的悲剧,可见炎热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小。
眼下刚入伏不久,炎热的天气还在后头。本期带大家了解炎热天气下的隐患:热射病。通过对它的科普,帮助大家加强预防,学会在漫长的热天保护好自己,度过一个健康、开心的夏天。
什么是热射病
株洲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谭钰珍介绍:热射病可能不是人人都知道,但是中暑大家一定都知道。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等多器官系统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
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
1、劳力性热射病
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高达50%以上。
2、非劳力性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非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居住在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发病原因
热射病发病与高温、高湿、无风三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中暑的气象阂值为日平均气温>30℃或相对湿度>73%。患者在本身存在发热、感冒、胃肠炎、腹泻、呕吐、无汗症、睡眠不足、肥胖等状况时也更易发病。剧烈运动则是发生劳力性热射病的最主要的原因。
主任医师谭钰珍说:因为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而且红外线和紫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内深层,体内热量不能发散,此时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患者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现象,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体力活动或非体力活动都可能引发这种严重中暑。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达40%至50%。
热射病的高危人群
主任医师谭钰珍说:“不是只有暴晒才会中暑,有时在室内也会中暑,尤其是体质虚弱或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应积极采取降温等防护措施。”
年老体弱者:其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差些、散热不好、出汗少、易引发中暑。
户外工地的工人:长时间体力劳动、强光下暴晒、不注意休息和补水易中暑。
慢性病病人: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内分泌系统病人,这类病人要比常人中暑危险高很多,应当多注意补水。
肥胖者、儿童及孕产妇:耐热能力差易发生中暑。
大汗淋漓突然喝冰饮料、洗冷水澡的人:在身体出汗时毛孔处于扩张状态,如果此时突然喝冰饮料、洗冷水澡容易导致毛孔剧烈收缩,导致身体脏器的循环障碍。
中暑了该怎么办?
如果患者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胸闷、恶心、全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时,应想到这是中暑的先兆。此时,要尽快离开高温潮湿的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坐下休息,喝些糖盐水或其他饮料,在两侧太阳穴擦些清凉油,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多可恢复。
如果对中暑先兆中出现的症状未予以重视,继续停留在强烈阳光照射或高温潮湿的环境中,比如海滨浴场、蒸汽浴室或拥挤的汽车中,则会出现面色潮红,体温升高,皮肤发热,呕吐、眼前发黑甚至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若是在气温炎热的天气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或大量运动,导致机体极度疲劳。则会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慌、眼前发黑甚至昏迷等症状。此时的病人多因无力支持而难以进行自救,体弱者甚至可能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当救助者发现有人中暑倒下时,要根据病人不同的症状给予不同的治疗。
如果是因为在强烈的阳光下或闷热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发热的病人,要根据现有条件给予降温处理。迅速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下躺下,头稍垫高、脱去病人的衣裤,用纸扇或电扇扇风。同时用冷水擦身或喷淋,以加快病人体内热量的散发。有条件的可用酒精擦身加散热。也可将冰块装在塑料袋内,放在病人的额头、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部。若无电扇冰块等降温条件,也可将病人直接浸泡在河水或海水之中降温,救助者始终保持病人头部露出水面,以防病人溺水。
上述降温处理时间不宜过长,只要病人体温下降并清醒过来即可。为避免皮肤很快冷却引起皮下血管收缩,妨碍体内热量散发。救助者还应不时按摩病人的四肢及躯干,直至皮肤发红,以促使循环血液将体内热量带到体表散出。
神志清醒者,可喂以清凉饮料、糖盐水及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等清热解暑药。若病人昏迷不醒,则可针刺或用手指甲掐病人的人中穴,位于鼻唇之间中上1/3交界处,促使病人苏醒。出现呕吐的,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对于高烧不退或出现痉挛等表现的病人,在积极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应将其尽快送往医院抢救。
如果是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大量活动过度疲劳,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慌、呼吸困难的病人。应尽快将病人抬到凉爽通风的地方躺下,松解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用冷手巾湿敷前额及颈部即可,不要给予其他任何降温处理,以免使症状恶化。
对于昏迷不醒的病人,则可针刺或用手指甲掐病人的人中穴。内关穴及合谷穴等。促使病人苏醒。然后给予足量的清凉饮料、糖盐水,以补充出汗造成的体液损失。经解救清醒后的病人,必须在凉爽通风处充分安静休息,并饮用大量糖盐水以补充体液损失。因此此时体内的抗中暑机能处于疲劳状态,若再重回炎热的环境或参加体力活动,则后果将比上次中暑更加严重。
本文来自“株洲市中心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