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周南·卷耳》以女子思念远征在外的丈夫为题,向来被认为是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尤善运用当时的民谣套语入诗,千百年来,广为人所传诵。稍微遗憾的是,对初学诗者而言,里面颇多生僻字,读来颇不爽利,就以“我姑酌彼金罍”中的“罍”字而言,从句意来理解,当为盛装酒水的容器,只读音多半会拿捏不准,着实少见。
按《现代汉语词典》,“罍”者,音lei,上声,为古代酒器名,形制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诗中的“金罍”显然是青铜所制,与下文的“兕觥”(即用犀牛角做成的酒器)互文,但陶制的罍也不少,各大博物馆常见,攸县博物馆就藏有一件陶制的罍,系1986年秋出土于攸水岸边,是三国东吴时期湘东郡昔日繁华的一个重要见证。
1986年秋,攸县网岭连滩出土一批文物,株洲市博物馆闻讯即派人前往现场考查。这批文物出土于攸水岸边的一级台地上,南距攸县县城25公里,北距网岭镇2公里,攸水在其北200米自东北向西南流去。文物中包含碳炉、盆、锅、鐎(行军用炊具,俗称刁斗)、熨斗、釜、鸡首盉(温酒器具,形似壶,三足)、洗等铜器20件(保存尚好的14件,余均锈蚀),另有青瓷罍型扁壶和网格纹灰陶罐之类的陶瓷器各一只,出土时按器型大小叠置于一坑,显是有意窖藏之物,只不知因何原因深埋地底多年。
由于这批窖藏物多是实用器物,不算贵重,亦无年代之类的名款标识,故难以确定其窖藏年代,研究者只能通过对文物的器型来进行分析:碳炉、熨斗、鸡首盉和安徽马鞍山三国东吴朱然墓出土的同类铜器相同;出土的铜鐎和铜釜则和朱然墓出土的陶鐎和青瓷釜的形制风格基本一致;出土的铜洗和山东苍山作城遗址出土的“永元二年(东汉和帝刘肇年号)堂狼造”铜洗有相似之处;出土的两件铜锅则和广东清远、海南岛出土的汉代铜釜基本相同;出土的两件铜盆,一件在东汉晚期墓中时有出土,一件则属罕见器物;伴随这批铜器出土的两件陶瓷器,一件泥质灰色网格纹硬陶罐,为东汉末至三国时墓中随葬的常见器物,一件青瓷罍型扁壶则较为罕见,其压印连弧菊花纹装饰此前未在同类型器物中见到,但其胎质灰白细腻、器外施黄釉(大部分已剥落)、横置桥形纽、口圆腹扁等特点,则与湘阴县城关镇东吴墓出土的青瓷器极为相似……据此,研究人员判定,这批文物的入窖年代大致与朱然墓的年代相当——朱然系三国东吴名将,曾在夷陵之战中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赤乌十二年(249年)病逝,孙权为其素服举哀——即为三国东吴时期。
三国时期的攸县属东吴湘东郡治下,与刘备的蜀汉集团隔江对峙,算是东吴政治版图的边疆区域。尽管是僻远边疆,但其市面繁荣程度一点也不让中心区域,如此次窖藏出土的铜器的铸造工艺水平与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墓出土的铜器相比毫不逊色,也说明东吴铜器的使用并不限于皇室贵族,民间富户也能同等享用高工艺水平的日用铜器,当然,前提是市面繁荣能采购到这样的商品;尤值一提的是那件青瓷罍,其造型之别致、装饰风格之独特,至今似乎尚无同类器型出土,但其胎质釉色以及造型等特点又与湘阴东吴墓出土的青瓷器相同,不排除同一窖口出产的可能,只是缺乏更多的实物论证。
如此,也就可以略略还原这件罕见的青瓷罍的前世今生——三国时期,东吴辖境内的某窖口出产了大量青瓷罍,其中有压印连弧菊花纹装饰的一批次尤为罕见,为窖口最新试制的新品,这批新品上市后销售情况并不理想,故此后未再进行烧制,其中有一只,辗转流落到攸县某富室之手,并各种铜器一并入窖,也不知什么原因,此后未再开启,然后深埋地底,直至近千年后才重见天日,也成为昔日湘东郡市面繁荣的一个重要见证。
文物名:青瓷罍
年代:三国
材质:青瓷
出土地点:攸县
规制:口径9.6厘米,通高26.4厘米
馆藏地:攸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