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门,一个村庄的源远流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耸立在火田镇五门村的明经书院牌坊遗址

    南柯子

    江南三湘地,最美是茶乡。狭义上的茶乡,是指湘东茶陵东北部几个乡镇,域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山川多以“仙”“龙“冠名,农耕条件得天独厚。

    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加之地界吴楚咽喉,茶乡无可选择地成为元明之际庐陵移民的中转站。来自北方经由庐陵的士农文化在此得到发扬光大,一直以来人文鼎盛,多地甚至出现聚集性人才辈出的现象。龙匣两诗魁、零江三学士、祖庵三书家,莫不都是流传千古的人文佳话。

    其实,相比之下,火田镇的五门村也不逊色。她是茶乡文化的首善之地,也是天下难寻的进士名村,只是养在深闺不事张扬不为人所关注而已。

    (一)

    五门是个千余人的小村,十之八九为尹姓。开基在宋初,距今已有1000余年。据尹氏族谱记载:火田尹氏尊嘉议大夫雄飞公为始祖。尹氏出自少昊金天氏,其支子曰徽,袭封尹城(今山西隰县东北),遂以国为氏。至唐十三州刺史思贞,谥简,生子二:长子愔,北派祖,次子憶,南派祖。憶四传至雍京,即雄飞公之父,“仕南塘,从边镐取马氏,授金紫光禄大夫,封衡山伯。”“爰命三子抚绥长沙,属邑卜田以居”。有“三飞飞三田”之说。长子翼飞,卜居攸县湴田;次子鹏飞,宋初仕至大司马,居酃县留田;三子雄飞,宋初仕至嘉议大夫,至茶陵火田览地舆析地名之后说:“火者,文明之象也,易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吾其家于此”。遂卜居火田。茶乡各氏族多从江西迁入,俗称庐陵移民,但从五门尹氏迁徙路线来看,的确是个例外。

    据方志记载,元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军将领周七率军攻占茶陵,茶陵人谭悦道、段明德等组织乡民筑寨自卫,与周七领导的红巾军激战,长达8年之久。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茶陵境内有36642户177202人,而由县升州。此次战乱,茶陵人口锐减。明初翰林大学士刘三吾在《段氏一修房谱序》(作于洪武十三年)中是这样叙述的:“壬辰(1352年)之乱,州里化为山泽,宗族化为草木,人类且澌灭,夫族谱奚求?”五门尹氏因属显赫望族,且视乱军如草寇,并不待见,遂遭屠村之难,人丁锐减过半。

    雄飞公衍十九世至明远公,恰逢战乱,为避兵燹,人赘贺家,生六子,长子归贺氏。大明定鼎,明远公将五子分房立户,五房各自立祠祀祖,立规育人,旨在光前裕后,振兴家族。宗祠一字排开,气势恢宏时人将五门代村名,五门得名由此而来。此时距离雄飞公肇基已有400多年了。尹氏人丁快速繁衍,并陆续向外迁徙至茶乡各地及湘潭、浏阳、永新等地,部分甚至回迁衡山。火田镇的庙贝、莲溪、沙下,七地乡的稚公山,高陇镇的麻源、仓下等地都是从五门迁出的尹氏集聚村落,人丁难以数计,但却无疑已成茶乡望族。

    (二)

    五门是茶乡文化的首善之地。茶乡文化有两个突出特色,一是城池文化,二是书院文化。茶陵第一座古城叫茶王城,这是茶陵建政之始。据《方舆纪要·城冢记》载:茶陵州“古茶王城”于“汉元朔中,节侯所筑,盖即茶陵节侯訢也。”茶王城缘于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其时,长沙定王刘发依据朝廷的推恩令,将十六子分封到下辖各地。元朔4年(前125),其子刘訢封为茶陵侯,立侯国,筑城以守。茶王城存续时间近千年,宋祥符年间才迁出。

    史载,刘訢“在国宽慈”,死后“吏民追思”,在1000多年后的宋朝,还先后被赐封为广利侯、广利公、明灵公、威护公、仁惠公、孚佑公、昭应公、英惠王、广泽王,隆荣至极。直到现在,茶乡各地的土地庙还叫“灵孚庙”,“灵”“孚”二字就是从刘訢众多的封号中挑拣出来的。

    茶王城所在地就在五门附近的莲溪村,与五门尹氏同宗。不过,尹氏落户莲溪时,王城已经倾圮外迁,留给尹氏的只是一个废墟。民间传说:当年彦德长者犒军时还带着岳飞将军参观过仅存残垣断壁的茶王城,感叹世事难料。岳将军站在废墟上,举目四顾,但见北山高峻,连绵逶迤,南田开阔,细水长流;脉象地气的确很好,只是范围略显狭小,不够大气。于是对老者说:“这地方毓秀钟灵,定会人才辈出,您老人家财有余而学不足,当以一经教子孙,可求百世其昌。”老者听从将军吉言,督其子尹士望建造了书院五间,并以“一经堂”冠名,后易名“明经书院”,这就是茶陵最早的书院。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茶乡文化在书院这种独特形式的催生下逐步繁盛起来,耕读两勤成为茶乡人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

    明经书院是茶陵书院文化的源头,也是茶乡文化之源头。明经书院的诞生,在民间传说与官方资料下有两个大同小异的版本,都是可信的。《茶陵州志·义举》记载:“宋岳飞讨曹成,道茶陵。彦德谒军门,以牛酒犒军三日。”《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记载:当时,岳飞对尹彦德说:“君,长者也。富而无文,当一经教子,后必有显者。”亲笔题写“一经堂”三字相赠,尹氏遂以此为堂号。关于这事,《尹氏族谱》记载较为详细些:“九世祖彦德,崇公子。家巨富,好善乐施。时,岳武穆王奉命讨曹成,师次火田,公与弟彦晌、彦和以牛酒诣军门犒师,武穆称为长者,赠以诗云:‘富民高义重茶城,能犒行营十万兵。暂写一经光世业,凯旋飞奏请恩荣。’并赠古砚一方、书写‘一经堂’三字。”

    岳飞班师回朝后,奏请朝廷选派国子监太学生掌教“一经堂”,教授尹氏宗族子弟,族人尹子房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举进士。淳熙十六年(1189),尹彦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经堂东侧筹建明经堂,宋高宗恩赐明经堂为明经书院。书院一度极为兴盛,族人中进士、中举人者众多,杨万里、杨至、龚用卿、翁溥等人先后为书院题写名字、匾额并撰记。宋末元初,明经书院渐至萧条,改建为长生观,尹氏子孙仍在其中读书,后遭战火焚毁。明朝洪武二年(1369),长生观得以修整,书院再次兴旺。明嘉靖年间(1522-1572),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大儒湛若水、邹守益等应邀至明书院讲学。明经书院规模较大,一进前后三栋,有讲堂、斋舍、藏书楼等等。

    传说一经堂治学严谨,至今流传一则宴师酒席上堂主出联为难先生的佳话:有年春天,有个江西人来一经堂应聘先生,宴师酒席上,堂主因丢骨入春米坑引得家犬欲食不能而嗷嗷直叫,便出上联“骨人深坑,气死江西饿狗。”应聘先生沉思良久,无言以对,自愧才学疏浅,饭没吃完就离席回家。当他走到田畴处,看见一农人犁田,因为犁插进了田坎,任凭牛怎么使劲就是拉不动,他忽然有了灵感,返回书院对出了下联:“犁插田坎,累坏茶陵蛮牛。”

    (三)

    因为有书院,尹氏子嗣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五门尹氏科举制度下,共诞生了15位进士,其中并有榜眼一名,成为名副其实的闻名天下的“进士名村”。

    且看他们的进士名录:

    尹子房: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举进士,任真州文学。

    尹伯正:南宋绍熙元年(1190)举进士。

    尹仲正:尹伯正之弟,南宋绍熙四年(1193)举进士。

    尹申:尹伯正之子,南宋嘉泰二年(1202)举进士,任翰林学士。

    尹裒然:尹仲正之子,南宋嘉定七年(1214)举进士,任大司农卿等职。

    尹天球: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举进士,任信州文学。

    尹天凤:南宋淳祐十年(1250)举进士。

    尹谦孙:字希吕,又名虚心,南宋咸淳十年(1274)举进士,后拒绝为官,筑庐退隐,致力儒学。武昌张铁峰称其文类“贾长沙”,王梦应言其“以宋张心胸行韩柳笔墨”,刘须溪取其诗列之“诗宗”。

    尹毂:字务实,名耕叟,南宋咸淳年间进士。初授常德推官,后任崇阳知县。因廉政有声,被大臣李庭芝聘为幕僚,后推荐为衡州知府。不久辞官归家,又被湖南安抚使李芾聘为参谋。元兵围困潭州(今长沙)时,城中壮士大部分跟随李芾保卫临安去了,只剩下老弱病残。尹毂率部抵抗了3个月,援兵不至。元兵攻陷潭州城,他不愿投降,偕妻儿纵火自焚。李芾闻讯后,洒泪致奠,感慨地说:“尹务实,真男子也!”

    尹岳:南宋咸淳年间进士。

    尹惟鸞:元延祐二年(1315)举进士。

    尹尚宾:字元夫,号斗庵,明嘉靖五年(1526)举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贵州参议等职,后受命管理盐厂。盐政管理被人们视为肥缺,盐商常贿赂盐政官员,不少官员以此中饱私囊,大发横财。尹尚宾洁身自好,从不受贿,还严惩行贿的盐商。后来,盐厂其他官吏受贿败露而受惩处,唯独尹尚宾一尘不染而安然无恙。

    尹·轲: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蓝田县令。

    尹惟日:字冬如,清顺治九年(1652)举进士,任广东和平县令。当时,和平县驻军与盗匪串通一气,挟官扰民,历任地方官员惧之如虎。尹惟日上任后,单骑入溪峒安抚,平息战事。后升赣州知府、岭北兵备道,并管理岭南及连、韶两道军政要事。不久,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年仅27岁。

    尹铭绶:字佩之,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农历六月十三,自幼读书勤奋刻苦,善于融会贯通。清光绪二十年(1894)参加殿试,中第一甲第二名进士,俗称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山东学正。1912年,在杨度等人劝导下,任袁世凯“总统府”的机要秘书。因在“善后大借款”问题上与袁世凯意见相左而辞职。辞职后寓居上海,以写字卖文度日。

    其实,除进士外,五门尹氏中乡举人数者更多。据《茶陵州志》粗略统计,不少于50人,例如宋时尹复孙,元时尹震孙、尹正己,明时尹尚孔、尹允先,清代尹梦龄、尹梦熊等都是较有名望者。至于举人以下的秀才,则更是不胜枚举。

    此外,明清时五门尹氏还有多人被诰封追授。所谓诰封,就是朝廷以皇帝的名义对五品以上的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诰命。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和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收诰赠。尹坎就是以子贵,被封奉政大夫的。尹之熊因孙尹占寅之贵,封赠文林郎,尹景渭也因子尹占寅之贵,封赠文林郎。

    民国时期这里也是人才众多,较为突出的有茶陵县令尹箕浦,民国少将处长尹曜南;华东军区16师政委尹德光,常胜将军尹宝仁。建国后更有数十人活跃在祖国各地的各条战线,不乏学界泰斗、军政要员、工商精英。

    值得一提的还有,五门尹氏与茶乡文士的交集很深很广,一开始便得到了多方支持。尹复孙与李祁交好,算是铁杆朋友。李东阳张治等人也都对五门尹氏给予了较多关注,赋诗作文以示支持。茶陵三谭是近代茶乡文化翘楚,与尹铭绶则是姻亲关系:尹铭绶是谭钟麟的孙婿、谭延闿、谭泽闿的侄婿。

    一个绵延千年的村落,一座主政千年的古城,一所文化千年的书院,一群治国安邦的鸿儒。这是五门历史文化的底色底蕴,也是五门推进发展的资源资本。江南湘东,天下茶乡;文化首善,进士名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