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芳
通讯员/徐夏晨
【中国视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突飞猛进,绿色、低碳成为能源工业发展方向,新能源成为中国中车除轨道交通以外的产业发展新赛道。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近年来一路“追风”,风电产业已形成从芯片、器件、部件到整机,从制造到运维的完整产业链。
2022年风电整机制造企业新增吊装容量排名,中国中车排名第六。此外,风电发电机销量行业排名国内第一,风电叶片销量行业排名国内第二,国内超过60%的风电整机装有中国中车的产品。
如今,中车株洲所走向新赛道,向海上“扬帆”,开启了海陆并进的新征程。
【株洲故事】
从山东海阳市海阳港启程,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海上航行,会在离岸约25公里处望见一个“巨人”:塔筒高耸,风机挥舞叶片,叶尖距离海面超过两百米。
这是中国中车首台海上风电样机——海平面1号。它于2022年11月24日完成吊装,12月7日并网发电,2023年4月27日样机发电超过1000万度,刷新历史纪录。
向海图强,一直是中车株洲所人的梦想。
“风从海上来。”2021年5月,中车株洲所签下了“海上风机开发”目标责任书。作为此项目的承接单位,风电事业部快速成立了机型代号为“海平面1号”的研发团队。
一群“旱鸭子”要“出海”,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
为确保研发和设计的可靠性,以及项目如期推进,团队长期驻扎制造基地与海上施工现场。摸索了一个多月,海上风机的雏形才逐渐具象起来。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技术中心副主任、项目经理王磊介绍:“整个研发设计过程中,遇到相关‘疑难杂症’,我们会不断与国内外相关设计、施工、软件开发单位进行大量沟通研讨。”
可是,当确定风机功率、风轮直径、技术路线等关键参数后,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又产生了众多意想不到的难题。比如轴系的具体型式、发电机的电磁方案、布局方式、海上环境适应性解决方案等。
面对这些难题,团队群策群力,将问题逐个击破。终于,2022年3月,项目团队完成了风机的初步设计及方案设计评审,4月完成了技术设计评审,并在11月13日实现首台样机下线。
2022年11月16日,海风浩荡,船帆高扬,整机成功发运,一路驶向黄海。随着吊装作业进程的推进,一节节塔筒、机舱、轮毂、叶片分别顺利安装到位。11月24日,中车首台海上风机样机竖立完成。
“平台在海浪的作用下看似微小的晃动,传递到一百多米的高空,幅度都会变得非常大。要在高空实现毫米级螺栓孔之间的精密对接,无疑挑战巨大。”回忆起“海平面1号”的叶轮安装时刻,王磊仍记忆犹新。
经过几天等待,样机的海缆铺设、风机静调、动调等工作顺利完成。2022年12月7日,首台海上样机发出了中车的首度海上绿电。
得益于“海平面1号”样机的稳定运行,以及较强的综合实力,样机多项指标优于同场友商其他机组,获得业主的高度评价与市场青睐。
今年4月24日,中车株洲所中标国家电投山东海卫半岛南U1场址二期海上风电项目标段一,中标容量229.5MW,共27台8.5MWD230机组,订单总额7.57亿元,标志着中国中车风电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靛坦言:“随着批量交付订单的获取,我们将进一步实现从‘1’到‘N’的突破。未来,海上风电市场的竞争更激烈,我们必须做好充足准备,并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