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家乡“出圈”,他们做对了什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时光小院“围墙里的小汽车与心形造型,都来自王敏的设计。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摄

    追梦乡村振兴,张志(右)与王敏致力于打造“网红经济”带动强村富民。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最近,渌口区渌口镇的渌口村有点“火”。

    先是6月22日端午节,渌口村关口龙舟队夺得渌口(昭陵)龙舟赛冠军。接着,村里打造的“庭院经济”案例——“时光小院”,又在众多株洲人的朋友圈“刷屏”。

    看似“平平无奇”,为何频频引来瞩目?

    6月28日,记者进村一探究竟,发现两者背后都有“80后”张志的身影。而他又说,这要特别感谢“敏姐”——“70后”王敏。

    善用创意和新媒体渠道,他们推介家乡有“秘诀”。

    改造院落,艰辛乐趣全程“直播”

    下午6点不到,渌口村的“时光小院”已经爆满。有人来进行团建,也有家庭扶老携幼而来。张志说:“大小11张桌子,明天的也被预约订满了。”

    张志被晒得黝黑,说话直爽,看到工作人员忙不过来,总会立即跑去帮忙端菜,T恤很快就被汗水打湿。

    “时光小院”是张志与几个合伙人一起打造的。他是渌口村的村委委员,近两年带头流转土地种植了80亩玉米。为了推广自家玉米,他请亲戚王敏来帮他拍摄玉米整个生长周期的视频。

    张志的玉米地附近,有一栋村民废弃的楼房。原本,他想与人合伙将这里改造成饭馆,接待钓鱼的游客。5月初,当他把想法和王敏一说,事情就一路朝着让他“既惊又喜”的方向发展了。

    惊的是,王敏层出不穷的“好点子”,喜的是,“不仅省了几万块钱的设计费,还打造了一个网红打卡点。”

    村里废弃的瓦片、啤酒瓶、桌椅、木料等,在王敏眼里都是可以二次利用的“宝贝”,并最终成为打造“网红打卡点”的原材料。至于整个院落怎么设计布置,王敏说:“我脑子里事先就有全盘的计划。”

    对“时光小院”的打造,王敏坚持用视频记录每个环节,并通过她的抖音账号“三爷在农村”吸引关注、提升人气。玩抖音两年多,她分享乡村生活点滴,积累了6000多个粉丝,获赞19万多人次。

    经商多年,王敏早已不用为钱发愁,近年来她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和一般游客不同,每去一个地方“打卡”,她总喜欢“琢磨”,还会想“假如是我来做,会做成什么样子?”

    张志也坦言,相比“敏姐”,他没有那么多“奇思妙想”,但他有的是干劲与执行力,“只要她说什么,我们就全力去达成她想要的效果。”

    实际上,做到这点并不容易。王敏说,当她想要用砖块做出海豚、心形,以及小汽车等造型时,村里的匠人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从想法到实践,他们从没做过类似的产品。”无奈之下,她蹲在地上用粉笔画出线条,师傅们再按照线条用电锯进行切割。

    从清理旧房、平整土地、手绘图纸,再到去村里寻“宝”、打造景点等,40多天的改造都被王敏发在了抖音上。

    等到改造进行得差不多,6月下旬开始试营业时,王敏的抖音视频下面不少人纷纷评论:“地方在哪里?好想去打卡。”

    先做“网红”,再带动强村富民

    走进这个院落,很难不被众多“打卡点”吸引,它们散落各处,也各有特色。

    步入院子门口,迎面会看到一道“屏风”:1700多个废弃的啤酒瓶,垒出了“绿水青山”字样。绿色啤酒瓶构成的“画布”上,白色啤酒瓶书写着“笔画”。

    旁边,一栋两层楼房的侧面,绘有色彩明快、充满年代感的墙画。画两边写着:“建设新乡村,共奔富裕路。”而整栋房子则被打造成“时光宝盒”,冰棒房、录像厅、茶铺等,各种富有怀旧气息的招牌,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各个角落。

    围绕这栋房子,透明小木屋、喷洒水雾的水系、镶嵌出小汽车图案的砖墙等,都在丰富着整个院子的看点。院子之外,还有荷塘、花海、玉米地等,京广铁路线就在不远处,时不时有绿皮火车轰隆隆地疾驰而过。

    “你发现没有,我们的风格是根据女性和孩子的喜好打造的。”王敏说,她当初设计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方便女性自拍,让孩子们能发现童趣。“抓住了女性和孩子的眼球,就能把一整个家庭都吸引来。”她笑着说。

    张志没想到“时光小院”会这么火爆。

    之前,张志的重心放在玉米基地。从翻地、施肥到最终采收等环节,他以每天120元的工钱雇村民做事,每年能带动二三十名村民增收,挣得多的一年能多增收七八千元。今年玉米基地大约能产出8万斤玉米,但只能自己谋求销路,有了“时光小院”这个新阵地,他又多了一个推广的渠道。

    目前“时光小院”带动了5个村民务工,张志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它对村里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方面,王敏想得比张志要透彻。“打造‘网红打卡点’,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能获得多赢的局面。”在她看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个村庄要合理利用当地元素塑造具有看点的场景。

    “这种场景,一方面能给村民提供文化娱乐、散步休闲的地方;更深一层来说,如果经营好了,还能带动村民卖特产、搞民宿,真正带动村民增收。”王敏说。

    传承文化,新表达换来新气象

    让划龙舟的传统再次“被看见”,通过划龙舟唤起全村人的精气神与凝聚力,是张志与王敏做的另一件大事。

    张志是2018年返乡的。此前,他在外做工程多年,看到家乡因脱贫攻坚发生的变化后,他毅然选择回乡,并通过努力当选为村委会委员。

    在湘江边的渌口,划龙舟是传承了百余年的传统文化活动。岸边锣鼓喧天,江上龙舟竞渡,是深烙在张志脑海中的记忆。“从小我就盼着看龙舟,那场景比过年还热闹,我总喜欢在岸边追着看。”他说。

    16岁那年,张志实现了愿望,第一次坐上30多人划的大龙船参加比赛。他还记得正式比赛前,大家先把船划到观音岩下进行一个祈福仪式。那种郑重的仪式感,岸边村民摇旗呐喊的荣誉感,令他印象深刻。

    回乡后,张志发现曾经的龙舟协会显得有些落寞,协会所在的关圣庙也破旧下来。看到他对划龙舟的喜爱,上一任龙舟协会的会长选举他来“接棒”,而他选择接过了这份责任。

    发起募捐修缮关圣庙,重新拉起队伍划龙舟,这些年,张志一直在坚持。

    得知区里今年要在端午节举办龙舟赛,张志聚集划手,提前一个月开始训练。每天下午6点半下水,一练就是近两个小时。

    从训练、彩排、比赛,再到最终夺冠,王敏又将镜头对准张志和关口龙舟队,将他们的刻苦训练与拼搏精神,通过一个个视频记录,并以新媒体的方式呈现。

    记者看到,仅在王敏的视频号,关口龙舟队夺冠的视频,点赞超过1000人次,比心则将近2000人次。底下第一条评论写道:“历史上关口划龙船就厉害!”

    关口龙舟队队员胡志雄说,他20岁开始划龙舟,队友们都是老搭档了。上世纪80年代,他们曾代表省市征战全国各地,获得了不俗成绩。

    多年没有举行龙舟比赛,关口龙舟队的夺冠,又唤醒了村民的自豪感与凝聚力。

    受王敏的影响,以前从不玩抖音的张志,去年也注册了抖音账号,目前粉丝也达到了1000多人。种玉米、划龙舟、修缮关圣庙等,以前他做了这些事,但即便村上知道的人也不多,现在大家好像都知道他在忙什么,还希望和他一起干。

    “做新时代的农民,也要与时俱进,掌握新技能才行。”张志笑着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