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突围?史上最大规模毕业潮来袭

  • 上一篇
  • 下一篇
  • 6月底,当新一届准大学生开始填报志愿,应届生也正在离开校园。有人早早为下一段旅程定下方向,有人依然在彷徨。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创新高。另一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升至20.8%。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坦言,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其实,对毕业生来说,每一年都称得上“最难就业”,但每个人的“难”又不尽相同。

    在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业指导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贾利军看来,前几年的疫情无疑给就业带来了一定影响,但现在毕业生对就业期望普遍较高,也让找工作变得更困难,“如果认为就业大环境不好,可以暂时降低择业要求。”

    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青年就业创业指导“百人专家团”成员、上海创就教育培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骁建议,若暂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年轻人一定要把握好这段空窗期,多参加培训或志愿活动,保持工作和学习状态,“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求稳是人之常情,应该理解”

    求职越来越“卷”,学历贬值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目光投向考研、考公、考编。2023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474万,国家公务员报名人数突破250万,双双创下新高。

    不少人为了“上岸”,不惜拉长战线。6月14日,“一批985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毕”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这其中,有人为了读博,有人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找到更好的工作。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

    张帆是湖南某985高校小语种专业的本科生,今年考公未能上岸,为保留应届生身份,她选择主动延毕。

    “理论上应届生身份是保留两年,但目前(省考)几乎所有针对应届生的岗位都要求当年毕业。我主动延毕也是为了参加2024届的公考。同学里有和我一样(延毕)想法的,后来选择考研了,但考研也是为了将来考公。”

    对张帆来说,拿到一个offer并不算困难,但她认为,以目前的形势,就业只能选择“降级”,“985的学历干大专的活。offer拿了不少,满意的没有。”

    张帆透露,自己的同学中,只有约四分之一在毕业后入职企业,和她一样“卷编制”的约有五分之一,多数人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如果自己明年还没考上公务员,也会出国。

    毕业于太原一所二本院校的小杨注意到,她所在的班级有超九成同学走上了考研之路,考公的比例也在20%左右,“对于二本文科类专业学生来说,考研考公几乎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很少有人直接找工作的。”

    王骁表示,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硕博生越来越多,很多人降低了自己的择业标准,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原来本科生的岗位,本科生考研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而对于年轻人择业“求稳”的趋势,王骁也深有体会。他所在的机构近期对年轻人择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年轻人考虑最多的是“落到实处的薪资福利”,有近七成受访者选择了这项,还有逾四成受访者选择了“稳定的工作节奏”。

    他认为,“求稳”是人之常情,应该给予理解,“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低学历的年轻人,他们的择业取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和周围的人。从家长的角度来看,都希望孩子有个稳定的工作。社会对国企、公务员的认同度也特别高。此外,相对私企,国企和公务员确实比较稳定,福利和各方面的学习机会也比较多。”

    但王骁同时指出,政府、媒体应该对年轻人择业进行适当引导,让年轻人了解体制外也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发挥。

    “去年拒offer的时候,脑子里好多水……”

    小孙是英语师范生,硕士就读于浙江某一本院校,2022年毕业。去年考教师编失败后,她找过工作,当时有考研机构和上市公司向她抛出橄榄枝,但权衡再三,小孙拒绝了这些offer,保留下应届生身份,今年再战教师编。

    “本来觉得第二年努力一下应该能考上,但大家明显感觉到竞争比去年更大了,我距离进面还差几分。一想到全职备考那么久,分数还没去年裸考高,对我的打击还是挺大的。”

    来不及多反思,小孙立刻整理情绪,加入求职大军。她的首选是外企行政,但投了很多家公司都杳无音讯,“可能这些公司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有理工科背景会更好一些。”

    她随后把目光转向跨境电商,却发现这类公司更倾向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一些传统外贸公司的规模、薪资又不能让人满意。

    经历过两年考编求职,小孙感觉今年找工作要比去年难得多。

    小孙偶尔会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一次她写道:“真的没想到,去年放弃的上市公司、考研机构,今年连门槛都够不上。”

    评论中,不少网友感同身受:

    “去年很多岗位都被我拒了,今年找不到那种了。”

    “感觉去年拒offer的时候,脑子里好多水。”

    “没毕业的时候就收到了上市公司的offer,嫌人家起薪不高又是异地给拒了,结果一路躺平到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

    好在一番波折之后,小孙终于拿到了某四大行柜员岗的offer,开出的薪资也符合她的期望。

    在贾利军看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递增,就业形势一直被称为“严峻”,“单纯看数量是没有意义的,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了几年疫情,就业肯定会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现在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普遍比较高,也就更难找到工作。”贾利军认为,目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校的教学研究和现实脱节。

    王骁补充说,近年来互联网、房地产等原本吸纳大学生就业较多的行业都进入转型调整期,招聘需求减少,也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果确实在短期内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王骁建议求职者一定要把握好这段空窗期,保持工作和学习状态,“比如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或是参加一些培训和专业组织,积累个人经验,多发展一些人脉,将来也可能为求职提供资源和支持。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本文科生逆袭大厂:不必学历自卑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调研时间: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显示,截至4月中旬,50.4%的求职毕业生获得offer,较2022年小幅上升。其中,普通二本院校毕业生在面试机会、offer进程均处劣势。

    具体而言,双一流、专科院校求职毕业生中已取得offer的比例分别为58.9%、54.3%;而普通一本、普通二本院校求职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分别为48.5%、46.1%。相较于理工科,文科生在求职上又更显弱势。

    作为二本院校广播电视学的本科生,小杨深知自己的背景在职场上不具备优势,“找工作的大环境很难,毕竟刚从疫情中走出来,尤其是我们这种文科专业,可替代性也很强。我那些找到工作的同学,大多也是进了教培行业,很少有人会选择新闻,或去电视台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小杨对考编兴趣不大,更向往体制外相对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考研失利后义无反顾走上求职路。

    3月以来,她通过求职平台主动联系了900多家公司,“只有100多家给了回复,面试进了5、6家,最后拿到3个offer,包括一家小型美食类公司的内容运营岗、一家大型教培公司的直播运营岗,以及一家互联网大厂的媒介投放岗。”

    综合考虑发展前景以及薪资后,小杨接下了大厂offer,尽管她知道这家公司的加班氛围比较重。

    本科四年间,小杨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在学业之外,她积累了两段大平台的实习经历,实习成果丰硕,这也成为她简历上的加分项。

    小杨认为,二本文科女生在找工作时不必自卑,“不要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一开始我也会有学历自卑,跟HR谈薪资的时候,我也会担心是否薪资要得太高,配不配我的学历,后来发现完全没这个必要。学历和简历都只是敲门砖,面试时的表现,以及给HR的整体感受更重要。”

    她建议,学校背景不出彩的毕业生可以多尝试社会招聘渠道。

    “找不到工作,那就自己当老板”

    对多数毕业生来说,常规就业是必经之路,但另一部分人也在调整发展路径,并不认为企业或体制内才是归宿。

    热热本科毕业于辽宁某211高校历史系,去年底从英国硕士毕业回国就着手找工作,但过程并不顺利。“我觉得现在学历贬值太严重了,我又属于大龄应届生,根本找不着工作。”

    求职屡屡碰壁,也不愿卷考公,热热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大学期间,她就兼职做着跨境电商,原本担心找到工作就要放弃副业,现在干脆专心投入其中,目前月盈利也能稳定在2-3万元。今年,她还和计算机专业出身的男友开了一间人工智能工作室,主要业务是App开发,但尚未盈利。

    “尽管全年无休,但我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状态,因为赚的钱全是自己的。”热热说。她也不打算再入职企业,“我比较向往自由,喜欢自己当老板的感觉,一旦你创业了,就再也不想给别人打工了。”

    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自主创业之外,更多无法在企业获得期望薪资和待遇,或是向往自由作息的毕业生走上灵活就业之路,短视频博主、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形态成为他们的选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灵活就业是年青人包括大学生就业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过去十几年,灵活就业人数从几千万上升至约2亿人,规模快速扩张背后是国民经济结构、互联网技术,就业形态等发生客观变化,这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表现。

    (注:小孙、小杨、张帆、热热均为化名) (据观察者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