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过端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邓跃东

    离五月五的日子越来越近,家乡端午的气息便一遍一遍地在心头萦绕。

    家乡是湘东茶陵群山深处的一个僻隅小镇,每届端午,热闹非凡,而这热闹之中,亦隐含着茶陵先民们对卫生健康常识的认知,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茶陵州志》对茶陵民间端午习俗有“插艾于户,杵蒜水遍堂室洒之,曰避毒”的描述。艾是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中医认为其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等功效;大蒜以鳞茎入药,有温中健胃、消食理气、杀菌消炎等功用。端午时节正是雨季,空气潮湿,屋瓦、门窗都是湿漉漉的,矮土墙上结出了白白的芒硝,砖石地上布满青苔,高坎上树木葱茏。五月初四,家家户户开始装扮。门上窗上要插上菖蒲、艾叶。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驱蚊虫,茎、叶可入药,有化痰、开窍、健脾、利湿等效用。菖蒲和艾叶的气息交织,空气中弥漫的股股清香,洁净清新了湿润环境里的那股霉味。

    房前屋后的水沟也要清理,里里外外清扫一遍,还要四处洒上石灰来预防虫害。这是最朴实、原始的“病媒生物防制”化学方法。其实还有一种物理“防治法”,即是用铁锅里高温的砂子来烫死一些害虫——记得奶奶在世时,每年过节前,她老人家都要用细沙子炒几斤蚕豆,倒入米筛,然后端着米筛,迈着小脚,趁着滚烫的热气,屋里屋外,边走边筛,口里还念念有词:筛死豁辣子、筛死豁辣子(一种毛虫)……我们一般跟着奶奶寸步不离,主要是等仪式完了后,可以兜把蚕豆放进口袋,留着慢慢磨牙,直到端午节过后,还要把蚕豆的脆香,带到学校里显摆几天。

    除了这样原始的化学、物理的病虫防治法外,家乡的端午节还作兴拿各种药草来煮水,内服外用皆宜。一般在在节日的前几天就开始做准备工作,大人们早早地在路边、山上采摘艾叶、菖蒲、九里黄、柚子叶、蒜叶之类的植物,剁碎了合着雄黄一并浸泡在露天的水缸里。等到节日那天,女人们一早起来就开始舀着放进脸盆里,用艾叶蘸着,在屋里四处洒个遍,把居家环境来一次大扫除。晚饭后,又舀一部分兑水烧开,细心一点的堂客们还在锅里放些鸡蛋。水开蛋熟,你舀一桶,我舀一桶,兑上凉水,全身上下“药浴”一遍。洗完澡,还用煮好的鸡蛋在身上滚三遍,小孩的眉心还要点上雄黄以示吉祥。老辈人说,端午节洗了药浴,吃了滚了三遍的香喷喷的鸡蛋,一年都不会发感冒,起皮疹。

    端午节的吃食,也值得说道。米酒和大蒜,是人人必喝必吃的,说是可以避蛇和杀菌,而且有所谓“十八子”的说法,就是说凡是吃的东西必须得带“子”字,而且在节日那天一定要吃上十八个品类,诸如蚕豆子、黄豆子、粽子、桃子、李子、芝麻子、葵花子、猪肚子、猪肠子、包子、鸡子(蛋)之类。小时候过端午节最喜欢瓣着手指头数,今天吃了多少“子”,还差多少“子”。有一年,我总觉得好像少了很多“子”,根本凑不齐“十八子”,妈妈怨我们笨头笨脑,吃了还不记事,便掰着手指头给我算:今天喝开水了吧,里面有茶叶子、桂皮子、茴香子、花椒子……今天吃了泥鳅子,里面有辣椒子、大蒜子……

    “十八子”中,我最最喜欢的是家乡的“莳田晒肉”——春天插田时割的打牙祭的肉,舍不得全吃掉,用盐腌好,沾上已经炒熟的且磨好的米粉和八角茴粉,晾晒干透,一直到端午节那天,取出来放在米饭上蒸熟,吃起来香甜而不油腻。现在想来,埘田晒肉也是药膳之一种,八角茴在中医中有治腰膝冷痛、脘腹疼痛、寒湿脚气等疗效,春寒料峭,长时间在冷水田里插秧莳田,多有湿毒,一份油而不腻的药膳,既能唤起人们味觉的记忆,又能调节身心的健康,这是劳动者独有的智慧。

    很多年没在家乡过端午节了,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总是在重温儿时的记忆,奶奶小脚筛蚕豆的模样,妈妈掰着手指头给我算“十八子”的模样,还有滚烫的艾叶水,香气四溢的莳田晒肉,总让身在他乡的我浑身充满力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