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通讯员/宋玺
近日,省卫健委、省财政厅研究确定了33家医院为我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性医院建设单位,市中心医院成为我市唯一入选的医院。
这家医院为何能成为“种子选手”?在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时,它有何路径?
激活“红色引擎”
党建引领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5月31日是第36个“世界无烟日”。当天,市中心医院第五十三党支部以“无烟,为成长护航”为主题,采取病房内外协同、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互动问答等方式,来了场有“知”又有“味”的健康科普活动。
时间再回溯到2022年9月17日,在炎陵县鹿原镇中心卫生院,一场义诊让数百位村民大清早就排起长龙。
他们翘首以盼的是来自市中心医院的14位专科“大咖”,他们都是该院“民医工作室”的团队成员。
“不用出远门就能找专家看病,太好了。”这场义诊,让村民们直呼幸福感爆棚。
2021年7月1日,市中心医院开设了我市首个“民医工作室”。该工作室免挂号费,其坐诊专家除了拥有医疗卫生的高级职称,还有个统一的身份——中共党员。
这些都是该院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的缩影。近年来,该院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医院发展优势,“把支部建在科室上”,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惩各种侵害患者合法权益的“微腐败”,让“红色细胞”迸发出先锋力量,使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坚持学科为先
5月19日18时40分,一架直升机停在市中心医院前坪,早已等候在此的医务人员争分夺秒,将一名来自张家界市桑植县的急性心衰患者送入手术室。
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何桑植县的患者要横跨445公里,搭乘空中“120”来株洲就医?
翻看这些历史,你或许能找到答案。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不开胸为患者替换心脏瓣膜,成我省地市级医院首例;完成首例ICE指导下“零射频”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填补了该类手术在株洲地区的空白;他们收治的TAVR手术患者,60%以上来自外地。
医改攻坚,学科为先。近年来,市中心医院打出了一套漂亮的“借力”组合拳。
牵手湘雅。2015年12月25日,株洲市中心医院成为湖南省市(州)级医院唯一一家湘雅医学院附属医院。去年7月,与“湘雅系”再续“前缘”。
如今,王万春、罗学荣等一批湘雅名医相继在该院设立工作室,让株洲百姓在家门口也能看省里的名医。
对接名院。该院远赴北上广,先后与北京阜外、上海华山等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机制。
借力院士。医院先后与吴孟超院士、李兆申院士、周宏灏院士及其团队共建合作平台。
通过向顶尖医院引智借力,对内狠练内功,市中心医院将中心建设与优势学科领域、重点研究方向有机结合,带动全院临床研究与转化研究,不断扩大影响力。
管理由“粗”到“精”
6月10日,株洲市医疗机构医疗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市中心医院举办,来“充电”的都是各家医院的管理人员。
该院为何能成为“东道主”,并向兄弟单位传经送宝?作为全国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试点单位,近年来,市中心医院趟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以章程为纲,形成院长办公会、院党委会、专家委员会等三大决策机制,建立了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
以预算为本,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细化分解全年预算指标,实现精细化管理。
以质量为重,建立健全各项医疗安全制度,出台了《医疗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管理方案》等10余部质量安全规定。
以降本为基,以手术类科室为突破口,通过资源调配和绩效杠杆,引导病种结构调整,提高手术患者、危急重症患者占比。
光凭这些还不够,在缓解“床位难”问题上,它另辟蹊径。
2017年,该院针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经简短手术治疗即可出院的特点,打造了全市首个日间手术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引入潮汐车道模式,按照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工作同质化管理、轻症患者就近安排等原则,执行“跨科病床共享”方案,大大缓解了医院特定时段床位紧张的问题。
创新服务模式
“你们像家人一样照顾我,让我舍不得出院了。”5月15日,在市中心医院创伤中心,即将出院的27岁回族小伙吉力斯满怀不舍。
原来,入院后,创伤中心第一时间启动绿色通道,调派精干力量,为吉力斯进行断指再植手术。护理时,医护人员更是格外细心。由于吉力斯是回族人,他们特意叮嘱食堂每日配餐时不用猪肉,而是采用鸡蛋、鱼虾等食物。此外,每天耐心地教他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作为全市公立医院的龙头,市中心医院坚持创新服务模式,致力于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从2017年起,该院就与炎陵县人民医院“牵手”,定期派出医疗专家团队对口帮扶,将优势医疗资源向基层辐射。
2019年9月9日,该院启动全市卫生系统首个“一站式”服务中心,让市民“少跑腿”甚至“不跑腿”。
市中心医院还推进株洲市“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基地建设,目前,入盟的护联体单位已超过19家。此外,它开设了我市首家互联网医院,让患者足不出户在家看病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