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三一医院成功植入株洲首例 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讯(通讯员/杨何阳) 在我国SCD(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9/10万人,猝死人数约为54.4万/年,西方国家SCD的发病率为84至200/10万人/年,而幸存者只占1%至15%。心源性猝死预防刻不容缓。

    6月7日,株洲市三三一医院心内科谢兴泽主任带领施维东副主任医师及介入团队,在普外科和麻醉科的协助下,成功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据了解这是株洲市首例,湖南省继湘雅附一、附三医院和长沙市一医院之后植入的第六台S-ICD,市三三一医院也是华中地区地市级医院第一家开展S-ICD的医院。

    ICD全称为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是心源性猝死预防的唯一有效手段。传统的腔内ICD需要将除颤电极放在心腔内,会造成严重的三尖瓣返流和不必要的右室起搏,对合并有严重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有导致心衰恶化的风险,植入过程也更复杂,相关并发症更多。S-ICD又称全皮下植入式自动复律除颤器,除颤电极放在心脏周边皮下,适合不需要起搏、无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猝死预防患者植入。特别是静脉通路有障碍,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发生过囊袋感染或者容易发生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尿毒症、终末期肾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预期寿命10年以上,需要进行更换手术的患者;上肢活动较多,容易造成经静脉除颤导线磨损引起误放电的患者等。S-ICD为此类型患者提供了更加优异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选择。

    病史简介

    接受本次S-ICD植入手术的患者是一名73岁的男性,前壁心梗后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30%,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因患者年纪较高,体质虚弱,植入传统经静脉ICD存在更高的感染风险,且患者无起搏需求。为避免传统经静脉植入ICD可能导致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导线相关并发症(如血气胸、心脏穿孔、心包填塞、导线移位或感知阈值不良、三尖瓣返流、静脉血栓形成等),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经过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为患者选用了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可兼容核磁检查的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系统。

    猝死预防新技术

    整个手术过程顺利,耗时约一个半小时,患者无明显痛感、术后送患者至CCU(内科重症监护室)观察。心内科主任谢兴泽教授介绍:心源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及时识别并有效除颤是预防这类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关键。S-ICD是在心源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其优势在于,整个系统完全埋藏于皮下,不需要经静脉途径放置除颤导线,通过皮下电极来采集信号,反映患者的真实心律,从而提供安全有效的除颤治疗。同时也彻底避免了血管损伤的风险,降低了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者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方案。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