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通讯员/曾蓓 彭碧莹
供图/株洲市中心血站
核心提示
血液被誉为“生命之河”。有了血,那个戴口罩得白血病的孩子就可能重返校园;有了血,那名因大出血而奄奄一息的产妇或许就能当上妈妈;有了血,无数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才能重获新生……
这些年,我市广大无偿献血者捐出的一滴滴鲜血,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据统计,株洲共有114人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1121人次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2022年,全市采集全血血液达到15.2吨。
生命无价,爱心无价,奉献无价。
在“世界献血者”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走近5位献血者,聆听他们的故事,向这个“热血”群体致敬!
“6·14”,我们一起去献血吧!
“我真的还想再多献几年!”4月1日,在市中心血站机采室,60岁的血站职工刘敏完成了第121次献血。这一天,是她的生日,也是她最后一次献血。热血生涯即将“落幕”,刘敏满怀不舍,难说再见。
坚持无偿献血27年,累计献血121次,献血总量5.23万毫升……这些耀眼的数据让她成为株洲卫健系统中献血次数和累计献血量最多的人,也成为我市第3个献血次数过百的女性。
她用100次献血为党献礼
一身红色的中式棉袄,嘴上抹着淡淡的口红……2021年3月8日上午8时,刘敏准时出现在市中心血站机采室。这一天,她将迎来自己的重要时刻——第100次献血。
“我想用这种方式为党献礼。”体检合格后,刘敏熟练地躺在机采床上。只见她的血液缓缓流入分离机,再从全血中分离出血小板,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体内。
70分钟后,她成功捐献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这些年,定期献血已成为刘敏的习惯。她曾是市中心医院的医生。1996年,市中心血站建站,她调入该单位,成了我市最早一批的血站人。
建站初期,由于市民的无偿献血意识薄弱,街头献血率并不高。
“我来献!如果我们都不带头献血,哪能说服别人参与这份公益事业。”就这样,刘敏开始了无偿献血之旅。
她是行走的“应急活血库”
为何能坚持这么多年?无数人曾问过刘敏。
“因为能救人。”她总是这样回答。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醴陵一产妇在湘东医院产后大出血,产妇患有地中海贫血,凝血功能不好,只能输A型血……请爱心人士伸出援手。”2016年2月28日晚上7时,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职工QQ群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
仅过了5分钟,34名医护人员报名献血。同时,该消息在微信朋友圈扩散发酵。
“我要献血。”得知消息后,刘敏第一时间加入这场爱心接力。一袋袋带着体温的“热血”,就这样从四面八方输送至医院,最终,这名孕妇化险为夷,一个家庭因此团圆。
在刘敏的献血生涯中,还有太多挺身而出的时刻。去年12月10日,得知因气温下降,全市单采血小板人数减少,她和4名同事立马顶上。
“她就像个行走的‘应急活血库’。”同事们这样评价刘敏。工作时,她总想着多发动一个人、多采一袋血,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除了日常参与志愿服务,她还深入企事业单位、学校进行献血者招募。
即使是一束微光,也要努力照亮他人。如今,刘敏虽无法献血了,她却打算在无偿献血事业上“永不退休”,“如果哪一天献血的年龄放宽了,一定要通知我,我随时准备再捋袖献血。”说到这,她已满含热泪。
在无偿献血事业上
“永不退休”
刘敏:
24年,献血83次,献血总量达3.25万毫升,相当于全身的血液换了8遍。这是献血“达人”徐宇目前创造的纪录。可以预计的是,未来,他将不断刷新这些数据,而他的人生也因“热血”变得愈加意义非凡。
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只做了件普通的事。”接到记者的采访邀约时,43岁的徐宇有些意外。
他是城发枫溪公司的一名员工,也是位资深的无偿献血志愿者。提及首次献血的场景,徐宇记忆犹新。
1999年的夏天,经过市中心时,他恰好看到路边停放了一辆流动采血车。彼时,他已临近毕业,即将步入社会。
“就把献血当作自己的毕业礼物吧。”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徐宇完成了第一次献血。或许第一次是出于好奇,之后,他却找到了坚守的理由。
有一天,他从新闻中看到一名车祸患者大出血,命悬一线。紧要关头,一些爱心人士捋袖献血,最终让这名患者转危为安。
“血液不可替代,只能依靠他人的奉献,而献血能让一条濒临绝境的生命重焕生机,也能让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变得完整。”徐宇坦言,这则新闻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曾为武汉捐献“救命血”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身处暴风眼的武汉更是面临重重考验。
“我市血小板告急,请求支援!”2020年1月29日下午3时,市中心血站接到武汉血液中心的求援电话。
此时,由于疫情形势严峻,团体献血全部取消,我市采血工作也遭遇严峻考验。
“我上不了抗疫前线,但我可以献血!”接到市中心血站的求助电话后,没有丝毫犹豫,徐宇立马答应。最终,他和其他27位志愿者成功捐献了40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很快,这些“救命血”被迅速送往武汉,让当地的40位重症患者有了生的希望。
“感谢您参加无偿献血,您的血液已用于临床……“每次献血后,徐宇都会收到这样的用血通知。每一次,他都舍不得删除。
“虽然不知道‘他’会是谁,但只要想到自己的血能救人,便会成就感满满。”徐宇朴实地说道。
“我这一辈子没啥大本事,只能为社会作点小贡献,而无偿献血就是我奉献社会的方式。”这是58岁的莫湘丽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位坚韧的女性曾遭遇企业倒闭的困境,只能四处打零工谋生。可不论生活如何艰难,这些年,她仍坚持无偿献血,用爱心为他人驱散生活的阴霾。
数着日子去献血
只有自己淋过雨才更想为他人撑伞,这句话放在莫湘丽身上再合适不过。
人到中年时,莫湘丽经历了一场重大的人生转折。她所在的企业倒闭,只能下岗另谋出路。
四处打零工的她吃尽苦头,可她从未自怨自艾,而是向阳而生。1999年的一天,在市中心广场逛街时,她遇到了一辆采血车。
“我的婆婆是医生,她曾说过血液对于患者的重要性,我也想做点好事。”这种朴实的愿望让她走上了献血车。
尝到了助人的快乐后,她将献血当成习惯。如今,在她的家中,一本台历被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在台历上面,她会用黑笔圈出自己下次要献血的日子。 “几乎是数着日子赶着去献血的。”莫湘丽笑着说,“小朋友喜欢游乐场,在那里可以无限放松,而我在献血点也是这样的心情。”
据统计,她已累计献血107次,献血总量达2.9万毫升。
让支持者变多
“你真是太傻了,献血对身体不好。”“你这样做是为了出名……”这些年,因热衷无偿献血事业,莫湘丽曾受过不少冷嘲热讽。
“那时候因为对血液知识的缺乏,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解释。”莫湘丽说,为消除大伙的误解,每次献血时,她都会向采血护士请教专业知识。回家后,再向亲友宣讲。
渐渐地,反对者少了,支持者多了,有些人甚至被她动员起来加入无偿献血队伍。而最让她感动的是,女儿竟然也在18岁生日当天捋袖献血。
“当时我就流眼泪了,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我才有足够的动力坚持到最后。”莫湘丽说。
如今,莫湘丽已58岁,距离献血法规定的最高捐献年龄还有2年。作为一名“高龄”献血者,她却从未想过提早“退休”,“我要用最健康的身体,站好无偿献血生涯的最后一班岗。”
他是一名锻造工人,需要常年在热浪滚滚的车间内“趁热打铁”。
他还是株洲小有名气的献血“老将”,19年时间累计献血123次,总量达到4.63万毫升。他就是王吉,一个用热血为他人架起生命桥梁的铮铮汉子。
他是一名“救火队员”
个头不高、不善言辞,若把王吉放在人堆里,他并不“打眼”。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人,却捧回两个“含金量”极高的奖项: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全国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
50岁的王吉是春华实业责任有限公司的一名锻造工人,在这个并不轻松的岗位,他一干就是29年,同事们都夸他:“能吃苦,技艺高!”
能吃苦的王吉还是个热心肠的人。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参加无偿献血。
“有位病人大出血,请你来献血。”“我家人急需输血,你能帮帮我吗?”……坚持无偿献血19年,王吉记不清自己收到多少次这样的求助。每次,他都像一名救火队员,随叫随到。
几年前,一位朋友的父亲因患癌症急需输血,向王吉求助。此时,正值血液库存紧张。接到求助后,王吉一边赶往血站献血,一边建议朋友也加入献血队伍。由于输血及时,老人才捡回一条命。
“献出可以重生的血液,挽救不能重来的生命,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吗?”王吉说。
陪双胞胎儿子完成18岁“成人礼”
星星之火汇聚成光。让王吉欣慰的是,这条无偿献血之旅,他走得并不孤单,越来越多的亲友、同事加入其中。
2018年7月16日,天元献血屋迎来了一对双胞胎和他的父亲。这位父亲就是王吉,当天恰好是他双胞胎儿子王子菁、王子彦的18岁生日。当天,兄弟俩以捋袖献血的方式完成了18岁“成人礼”,向父亲致敬。
原来,有几次献血后,兄弟俩看到了王吉胳膊上的输液贴。
“爸爸,你的胳膊怎么了?”他们关切地问道。
“我是去献血了,医院里有很多病人要做手术,他们都是要输血的。”王吉答道。
“父亲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也想成为一名无偿献血者,为他人送去生的希望。”就这样,两个孩子心中也埋下爱的种子。如今,他们“子承父业”,跟随父亲王吉的步伐,为无偿献血事业奔忙。
血站工作人员远远看到王得明,都会笑着叫“得哥”,他早已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
市中心血站也成了他每月必来“报到”的地方,风雨无阻。目前,57岁的王得明已累计献血291次,献血总量达13.71万毫升,成为株洲献血次数最多的人。
坚守24年的初心
1999年6月1日,这个时间,王得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是他第一次献血的日子。
而真正让他坚持24年初心不改的,则是因为一篇新闻报道。
2000年的一天,王得明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小男孩,在生命危急时刻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出求助,得到不少献血志愿者的援手相助。最终,众人捐献的汩汩热血帮助小男孩脱离了险境。
“孩子的眼神至今还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那时我就明白了,一份健康的血液对于垂危的病人来说,意味着生命的全部。”王得明说,自那以后,献血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将志愿服务点当成第二个家
2003年,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王得明成为最早一批注册志愿者。上街发资料宣传,发动亲朋好友参与献血,这些年来,身穿红马甲的王得明,乐此不疲地奔波在各个献血点。
“只要机采室有需求,他不管在做什么都会立马过来。”血站工作人员说。
2015年,王得明因表现突出被推选为华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点点长。从此,他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多了份责任。除了上班和晚上睡觉,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坚守在“岗位”上做无偿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点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有时,甚至在大年初一,他就穿上红马甲出门了。
有人或许会疑问,做一件小事能坚持24年291次都很困难,何况是献血?
“做自己喜欢的事,做有意义的事,这没啥困难。”在王得明眼里,自己热爱无偿献血事业这颗“初心”将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