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堵围墙的消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村民查看围墙。 记者/王军 摄

    【编者按】

    文明,是一个地方气质品质的集中体现。

    随着文明创建从市区向县域不断推进,各地新文明实践活动方兴未艾,文明新风跨越山海、吹进乡野,文明之花绽放城乡,为“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注入强大的精神内涵。

    为展现活动成效,营造向上向善的氛围,本报策划“新风驻村”系列报道,推介一批带着“泥土味”、沾满“草花香”的文明风尚,敬请关注。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尹二荣 王军

    通讯员/刘晓聪 黄星

    一堵围墙,一个时代的记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攸县黄丰桥镇墙背村,一朱姓大户在此夯筑围墙,墙外开沟修渠、垦荒种地,墙内设祠建宇、兴屋造堂,墙背村由此而兴。

    一堵围墙,一种精神的指引。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墙有多高、心离多远”成了阻碍,斑驳破败的围墙为发展让路,越筑越高的“心墙”拨开云雾,墙的内涵呼唤重新定义。

    一堵围墙的消失,打破了思想上的发展桎梏,重塑了向上向美的文明新风。6月初,记者走进墙背村,感受观念之变激发的内生动力。

    乱象:闭塞山村生出姓氏之争

    “姓廖的要拆姓朱的房子,姓朱的不答应!”

    2018年,墙背村整治村容村貌,需拆除空心破败房,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廖义平,被朱姓村民挡在门外。

    此时的墙背村,姓氏观念偏执,民风复杂,一度被当地政府称作“情况最复杂的村”。

    墙背村地处湘赣边界,七成村民姓朱,其余多为刘姓和张姓,朱姓声音长期是主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耕地紧张、产业结构单一的墙背村,因为权属问题纷争不断,姓氏偏见慢慢凸显,为了利益,异姓之间甚至同姓村民也曾大动干戈。

    “一碗水端平,仍有闲言闲语。”曾担任村支书十余年的朱跃进回忆,最怕“双抢”时节争水,“分时段轮灌”“按地段交叉灌”都不好使,一起争执容易演变成械斗。

    村里一名老者称,争端在几十年前就埋下伏笔:墙背村的中心区域在墙背组,当初朱姓大户在此夯筑高约两米、长3000余米的围墙,把外姓人赶出墙背组,自此组与组之间、姓与姓之间,产生了隔阂。

    记者在现场看到,历经岁月侵蚀,围墙“身高”不足半米,大部分被农户出入的路截断,墙体表层泥土大多脱落,露出石块和青砖,墙头长满青苔和树苗。

    这样衰败的场景,似乎印证了墙背村发展步子不快。村民不禁发问,为何好的资金项目进不来?

    破题:既拆围墙又破心墙

    “即使村民有再大的心结,也要一层层往里撬。”

    2021年,墙背村组织换届选举,39岁的刘观云当选村支书。她当过兵、办过厂,又做过村妇女主任,对村里情况很熟悉。“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重聚人心成为当务之急。

    当年5月,墙背村争取到村主干道“砼改油”项目,投资上百万元,但不少路段与村民住房的墙紧挨着,修路就要拆墙,到底该不该拆、怎样拆,一时间村里议论纷纷。

    刘观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邀请7名健在的老支书与会,大伙认真商讨。“建新必须破旧,不能让一堵破墙挡住乡村发展步伐”“聚心才能聚力,怎能因为墙里墙外的琐事离了人心”……拆除“隔离墙”,建好“连心道”,成为共识。

    7任老支书自告奋勇,发挥余热组成“智囊团”。围墙拆除修缮,他们入户劝导、实地监工;村里大事小情,他们建言献策、率先垂范。

    65岁的老支书朱跃进,主动拆掉了主干道边90年代建的砖房,让进村的路少绕了一截弯。村里提出给予适当补偿,他态度鲜明:“就当做是修路资金!”

    村主干道铺上了沥青,破败围墙变身一路景观,变美的乡村,让村民拍手叫好,心气越来越顺。

    去年,墙背村启动幸福屋场建设,一批“热心村民”集中冒头。屋场选址山茶组一处平地,该地段早年间被淡家冲组一农户购入做宅地基,“谈判”一度陷入僵局时,上茶组一名老党员主动拿出宅地基置换,且不要青苗补偿;屋场建“同心亭”资金预算达30万元,村民小组长刘德华召集村里手艺人,到临近的江西萍乡学习考察,回来后依样绘制草图,大家投工投劳、就地取材,从组件制作到完成拼装完全内部消化,前后花费仅7万元出头……

    新生:文旅赋能激活乡村

    “春藤案山古刹,小桥流水人家。”

    山沟沟里的民宿,不仅给土坯房扮上精致的“妆容”,还依山傍水修泳池、建凉亭,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可民宿主欧阳菊敏,却为取名而发愁。

    一天,他经过墙背组,看到油菜花丛中,一堵围墙若隐若现,循着远山迤逦而去,石块垒起的墙基依旧坚韧。他灵光一现:“石岸花谷!”

    墙背村群山连绵,白龙潭清泉汩汩,名贵古树参天……2017年,遍访湘赣边村落“6万余公里”的欧阳菊敏,在此停下脚步,斥资开发民宿。

    生态是墙背村最优的资源。刘观云向记者描绘振兴蓝图:请文旅部门进村问诊把脉,挖掘历史文化故事,通过招商引资激活乡村旅游。

    沉睡的土地长出新希望。石岸花谷新规划的游客接待中心正在建设,闲置的农房悄然“变形”,山谷体验园铺上了路基;集中连片的试验水稻扎进高标准农田,百亩高产黄豆播下希望的种子,蔬菜基地一茬茬新绿簇拥……

    人心齐了,干事创业的劲头足了。“消失的围墙见证了边远山村的涅槃,我们准备在围墙遗址立碑,讲好合力推‘墙’的故事,开启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刘观云愈发感受到“墙”低视野广的豁达,也坚定了带领村民上下求索的信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