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现,早治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医护团队

    朱洁 陈志梧 陈娜

    编者按

    6月6日是第十一个“中国房颤日”,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房颤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也是一种心脏疾病。近年,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房颤相关知识宣传?房颤到底有什么危害?我们又该如何早期识别,又该如何规范治疗?本期健康周刊,笔者走进市人民医院房颤中心,请该中心专家、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明,为我们答疑解惑。

    78岁、家住荷塘区刘爷爷近期因为心跳过快前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看诊。此前,他也曾多次有心悸的感觉,也看过多家医院、多个医生,但由于是阵发性心跳过速,没能检查出个所以然来。

    “这次来我们医院,心电图检查抓到了他‘房颤’的证据……”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副主任医师李文明介绍,确诊后,医院对刘爷爷进行了对症治疗。通过微创手术及药物控制,目前,刘爷爷的房颤得到了有效缓解。

    房颤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增加,可导致卒中

    说起心血管疾病,大家都知道高血压、冠心病、心衰、脑卒中,但未必知道房颤。

    那房颤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

    李文明介绍,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病率在1.0%左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患病率会不断提高。“75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大约在3%到5%之间,而8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提高至10%至30%。”李文明介绍。

    房颤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李文明表示,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可达到每分钟350至600次,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不规则,有时候可达到每分钟100至160次。“异常的心脏节律就会促使患者在心脏内形成血栓,而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流达到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如果达到大脑,就会引发严重的脑卒中。”他介绍,近年来,他们曾遇到因为没有及时发现房颤,导致脑卒中、肠卒中、下肢卒中的患者,每一种,都非常凶险。“有的留下终身残疾,有的不得不截肢处理。”他表示。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但现实却是,我国早期房颤的诊断率、治疗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整个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起,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中国房颤日”,希望不断改善房颤的预防和大众认知现状,从而提高房颤的综合防治水平。

    房颤症状可能不典型,早识别很重要

    早期房颤识别、诊断率低的原因,与很多患者房颤症状不典型有关。

    比如,很多房颤患者是阵发性房颤,他们可能感觉到不舒服后来医院检查,但检查时却找到不任何症状。

    “要逆转房颤相关的高死亡风险,早发现,特别是找出那些阵发性房颤患者,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李文明说。

    但如何才能准确识别房颤患者?

    李医生表示,他们加强了在高危人群中的筛查力度。“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觉得有心动过速、心慌、胸闷、气促、晕眩等症状,或者患有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均可以参与房颤的筛查。”他说。

    他介绍,通常患者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诊断。

    据悉,心电图是一种简单的测试,可以检测并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是诊断房颤最有用的测试。心电图显示心脏跳动的速度和节奏,还记录电信号通过心脏每个部分时的时间。“但标准心电图测试仅记录心跳几秒钟,它不会检测到在测试期间未发生的心房颤动事件。要诊断阵发性房颤,医生还可能会要求患者佩戴便携式心电监护仪,以便记录的心跳时间更长,比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和穿带式设备等等。”李文明解释。

    别担心,防“颤”治疗方式有很多

    只有早发现,才能早治疗。

    李文明通过本期健康告诉广大患者,即便确诊,也不要害怕、慌张,因为临床防“颤”治疗的手段很成熟,而且方式也有很多种。

    首先,临床上可以通过抗凝药物来治疗。

    据悉,人体左心房有个附属结构叫做心耳,房颤发作时心房震动频率非常快,血流在左心耳的位置会相对迟缓,形成涡流,因此易在左心耳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会随着血液漂动,漂到哪里堵哪里。“所以,如果患者发现房颤后第一时间接受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左心耳血栓的形成。”李文明说。此外,笔者还了解到,近期国家对治疗房颤的抗凝药物进行了调价,以利伐沙班片为例,此前5粒售价130元左右,调价后只需1.9元即可购买。

    当然,也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抗凝药物治疗。对有的栓塞风险很高,但抗凝药物治疗后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医生还可以通过左心耳封堵来解决问题。“因为左心耳封堵后,便把血栓流向身体各处的通道堵住了。”李文明解释。

    此外,还有射频消融术可以缓解患者房颤症状。

    他介绍,不久前,中心就接待了79岁的罗爷爷。罗爷爷早在10年前就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房颤,但因为房颤每次都是阵发性发作,瞬发瞬止,所以他从未引起重视,也没有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这两年,罗爷爷感觉自己房颤发作比较频繁了。在一次解小便的时候,他突然心绞痛,幸好被家人及时送往市人民医院,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经过一系列检查,我们认为,罗爷爷的情况比较严重,年龄较大,血管状况也不好,有卒中猝死危险。根据他的情况,我们建议他进行射频消融手术缓解房颤症状。”李文明介绍。

    后来,市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将一根细小的导管从罗爷爷的大腿根部穿刺血管处送入心脏,在三维标测系统的引导下,到达发病位置后,精准定位,释放射频电流,成功将异常的“电路”切断。原先常年笼罩罗爷爷的心慌、头晕、尿频症状终于消失了,房颤导致的卒中威胁也得以解除。手术后第3天,罗爷爷成功出院。

    市人民医院建成房颤中心

    与没有房颤的人群相比,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要扩大5倍,且将导致近20%致死率及近60%致残率,所以,房颤的管理是预防卒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本埠专业的老年病医院,近年来,市人民医院通过摸底调查,对目前我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调查,并针对性地启动了房颤中心的建设。

    李文明介绍,根据相关数据,我国房颤患者知晓率大概只有40%左右,抗凝药应用率大约30%。“房颤中心建成后,我们对株洲本地的房颤患者的长期管理、随访,以及跟踪治疗的水平大大提升,很多患者通过药物、介入手术以及外科手术缓解了房颤现象,因此大大降低了他们卒中发生的风险。”他表示。

    他强调,房颤患者一定要有预防卒中的意识,尽可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卒中发生的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伤害。

    另外,他提醒,心血管症状已成为长新冠的第三大常见表现。因此,既往就伴有心血管高风险人群以及已经感染过或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尽早、积极地开展抗凝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之后会造成血管内膜的损害,很容易出现微血栓的形成,微血栓会加重器官的损伤,从而更容易导致血栓的发生;此外,对于抗凝药,我们不建议随便停药或减量,患者一定要到门诊和熟悉你病情的医生沟通,根据医生的医嘱来调整抗凝药的使用频次。”李文明说。

    最后,他呼吁,更多株洲人,特别是老年人,或是患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以及甲亢等原发性疾病的患者,关注心律,了解房颤,及时到房颤中心进行筛查、鉴别以及风险评估,并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的治疗,同时,配合中心医生后期的随访工作,远离最危险的“心动”。

    相关链接

    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介绍

    心血管内科开放床位100张,医护技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硕士研究4人。获冠脉介入手术资质4人 ,获电生理手术资质4人,获先心手术资质2人,介入专科护士4人。科室分为普通病区、CCU、导管室、无创心功能室。已开展心脏介入手术有:CAG、PCI(支架植入术)、IABP、二维、三维射频消融术、单腔、双腔、ICD起搏器、先心封堵术、主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等介入手术。目前致力整合院内多学科团队,建设老年冠脉介入、老年心律失常、老年心衰、老年高血压、老年外周介入、老年心脏康复6大亚专科。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