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太新村农民公园景观图。 通讯员 供图
策划/刘亮 刘小波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俞强年 通讯员/陈湘鄂
株洲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洲”命名的城市,大小河流425条、各类水库964座。
曾几何时,以制造业起家的株洲,水貌并不亮眼,大江小河背负着沉重的污染包袱。
2011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株视察,伫立湘江岸,语重声长地说:“要从抓好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上入手,做好湘江流域治理,为株洲绿色发展引航。”
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株洲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制,以“河长制”促“河长治”,系统治水、铁腕护水、常态美水。
“扎实推进‘一江两水百河千库万塘’综合治理,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担负起治水兴株的政治责任。”市委书记、市总河长曹慧泉刚到株任职如是号令,深入推进河湖环境综合治理,努力让株洲河更畅、水更清、岸更绿。
曹慧泉书记、陈恢清市长亲自督阵,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全市各级河长守水有责、管水担责、护水尽责的氛围已全面形成。从大江到小河,从城市到乡村,从人防到技防,株洲治水的广度、力度、深度提挡、提效、提质。
寻江问水,眼前的大江小河如绿丝,湿地山塘似碧珠。见微知著,以水润城、水美城新的株洲多柔情,很宜居。美丽河湖,已是“制造名城”的成色,是“幸福株洲”的底色。
1 访湘江:一江碧水绕新城
江
湘江穿城而过,是城市的“新名片”。株洲壮士断腕解“重化围城”之困、久久为功现“长治久清”之效,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等中央媒体报道。
澄江似练,湘江逶迤北上。蓝天、高楼、绿树倒影其中,交相辉映。横跨湘江的大桥如虹悬挂,托起繁忙的车水马龙向前奔驰。风光带上,不少男女老少悠闲信步。
家住异军小区的退休干部谭敬炎拉开窗帘,一边观赏着湘江美景,一边向记者说起湘江脱胎换骨的经历:“作为老工业城市,株洲在共和国历史上创造了300多项工业第一,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
曾经,清水塘老工业区工业废水排放量最高年份近2000万吨,重金属污染排放占全市90%,导致水生物资源生态的严重失衡。株洲市党史办编著的城建史直观记载:1973年,湘江株洲段七个鱼种灭绝,捕鱼量在16年内下降了18万公斤。
2013年开始,株洲实施“省一号重点工程”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打响湘江保护与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以此为契机,株洲围绕“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总目标,按照“堵源头、畅河道、治污染、重保护”的原则,展开7大项22个类别200多个重点项目,统筹规划水、路、港、岸、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系统治理。
为解“重化围城”之困,株洲启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对区域内261家企业实现全部关停搬迁,彻底截断了湘江的最大污染源。同步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完成大湖、霞湾港等七大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修复近3500亩污染地块,得到世界银行专家在内的业内人士广泛赞誉。
为保“长治久清”之效,株洲在全省首创湘江“4+1”轮值巡查模式,打破“九龙治水”各自为阵的壁垒;构建“三长两员”监管体系,从江面到江心,从水上到陆地,从干流到支流,从上游到下游全过程管护;黑臭水体整治、禁捕退捕、“四乱”问题等行动全面推进;集防洪带、交通带、生态带、经济带、文化带和旅游带于一体的湘江风光带全力打造;与湘江上下游的衡阳市、湘潭市签订湘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共护一江碧水。
如今,登上株冶集团办公楼顶环顾四周,昔日火光四溅的工厂早已“偃旗息鼓”,高大的烟囱成为株洲工业的文化遗产,头上是一片碧蓝的天空,与碧绿的湘江交相辉映。清水塘老工业区通过产业升级改造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湘江的水质持续保质在国家II类以上,全市地表水体水质优于国家III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湘江风光带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株洲斩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等国字号荣誉。
3 寻洣水:十年砺得清水流
河
美丽河湖流淌在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新画卷”。经过大力整治非法采砂、畜禽养殖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等问题,洣水重焕秀美景色,寄托着湘赣边区村民们的乡思和幸福。
来到茶陵下东街道黄堂村洣水河边,一群群白鹭一会儿掠过水面翱翔蓝天,一会儿静立浅滩伺机啄鱼。
“以前很少看到白鹭,这两年多了。它们都认识我们了,不怕生了,有时靠我们很近。”河道保洁员彭宗华说,白鹭对栖息地的环境要求很高,这反映出洣水水质好。
洣水属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炎陵县,经茶陵县、攸县、衡东县,然后汇入湘江。在茶陵县,洣水流经湖口、舲舫、下东、利民、洣江、云阳、思聪、虎踞等8个乡镇(街道),长121.87公里,流域面积达2496平方公里。
洣水及其主要支流以及其他溪流构成了与地貌特征相适应的扇状水系,给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饮水之源、灌溉之利、舟楫之便。
然而十年前,这里却是“蓬头垢面”:部分河岸没有建设人工堤防,个别地段河岸受江水冲刷,河岸基线不规整甚至崩塌。与此同时,违规采砂导致部分河段河床高低不平,在枯水季节,冲锋舟等小型船只都无法通航。此外,畜禽养殖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直排,让洣水成为使人避而远之的“龙须沟”。
十年磨一剑,砺得清水流。茶陵县以河长制为抓手,对洣水开展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的保护与治理。其中,茶陵县财政投资1130.65万元,对洣水茶陵段长11.5公里的河段进行疏浚治理;采用PPP模式筹资3.38亿元,完成洣水茶陵县前农保护圈防洪工程,目前正加快生态景观风光带建设。
洣水清不清、美不美,关键在河长管。洣水茶陵段各级河长积极履行河长职责,在巡查河道时对发现问题,立即交办要求按照“一单四制”整改到位;各河委会成员单位勠力同心,严肃查处非法围垦、非法采砂、违规建筑等破坏河湖行为;“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等机制保驾护航,有效破解了河湖生态治理难题。
特别是,面对一度猖獗的非法采砂,茶陵县河长办牵头、多部门联动,一方面对非法采砂行为重拳出击,高压严打,其中2019年开展打击非法采砂行动76次,立案查处非法采砂26起,同时对洣水茶陵段2015年以来招标的9个采区14处砂石码头全部停采停产;另一方面实行统一经营,在保留招拍挂的出让方式下,增加政府统一经营管理模式,规范了河湖管护秩序。
洣水实现长治久清,关键在全民治。各村组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发动“民间河长”力量监督管护。聘请巡查员每日巡查,聘请保洁员清理河道河岸;将保护水环境、禁止垃圾入河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发挥志愿者团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把公众从旁观者变成环境污染治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河湖保护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如今,洣水茶陵段的水质连年稳定在Ⅱ类水以上标准,已构建一幅“天蓝、地绿、水美”的美好画卷,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显著提高。
3 探万丰湖:蝶变“天鹅”故事多
湖
湿地公园被誉为“城市之肺”。经过系统治理,万丰湖已经改变了过去遇见阳光就泛臭、遇见洪水就泛滥的局面,成为城市的绿色会客厅,获评“省美丽河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荣誉。
夏令时节,万丰湖成为株洲人民休闲纳凉“打卡”景点。碧水蓝天之间,水溪休闲区、活力商业区、疏林水岸区、滨水运动区等琳琅满目。
万丰湖位于天元区新马工业园中心地带。到这里,除了自驾,还可乘坐T62路、T72路、D152路公交车。进入万丰湖湿地公园,眼前有一座拱,站在桥上环顾四周,清水潺潺的万丰港水净如镜,与四周的草花交相辉映。再往前走几步,路过一处茂密的草丛,几只白色的大鸟扑棱棱飞起。
打开万丰湖的水系图看,万丰港呈现出一个“7”字镰刀形。这条港,全长8公里,南起马家河街道太高村太高水库,途经金龙村一直奔流北上到仙岭村,在仙岭村经过一个大转弯,向西经流高塘村、万丰村,最终汇入湘江。
“像一只天鹅,正在曲项向天歌。”天元区河长办工作人员文柳指着万丰湖水系图绘声绘色地说。
这里,不仅与天鹅形像,还流传着“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
说是丑小鸭,那是因为万丰港以前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水河,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沿岸的畜禽养殖还有作坊企业排出的黑臭水都进入其中。“以前不单单是臭水沟,还有‘祸水’,总发洪水,把庄稼地都淹掉了。”万丰社区居民罗燕飞补充说。
说是丑小鸭变天鹅,那是因为通过各级政府对万丰港进行重点治理、全新改造,实施“三部曲”治理后的蝶变。
第一步,对8公里的万丰港进行全面清淤疏浚。第二步,对万丰港沿线居民生活污水直排、畜禽养殖、作坊企业排污进行整治,将污水连通污水管网,沿线全部做到畜禽退养。第三步,修建万丰湖,依托河湖自然资源优势,结合周边地区规划,将水利建设、生态修复、河道治理、防洪工程与园林工程有机结合,打造万丰湖生态景观工程。
说起万丰湖最大的功效,还在于蓄洪调峰。万丰湖与太高水库、万丰港、湘江等水系连通,受两岸堤坝的制约,洪水在两岸堤防约束的河道运行,不会出现很大的河流摆动变化,工程河段的河势和形态相对平衡。通过实施河道治理、防洪工程与园林工程有机结合,将使防护圈范围内的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排涝标准为有效应对30年一遇特大暴雨设计,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地层不进水,保证道路中单向至少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
如今,万丰湖不只是“城市的风景区”,也是“城市的防洪墙”,更是“城市过滤器”。从“市湿地公园”到“省水利风景区”,再到“省美丽河湖”。这些年,万丰湖在全省、全国性的“选美赛”中脱颖而出。2021年,万丰湖斩获“国家水利风景区”的金字招牌,而且是当年全省唯一上榜的河湖。
万丰湖因水而美,也是幸福株洲的一个载体,更让不少外地人青睐。“昔日万丰水,臭气满湖扬。今观万丰湖,美景如画廊。”看到万丰港的蝶变,市民李朝光写下这首诗。
4观茅太渠:乡间水沟变景点
渠
相较于大江大河,小微水体是流域的“毛细血管”。我市依托河长制湖长制和美丽乡村建设,打出小微水体整治“组合拳”,治理后的茅太渠活起来了,净起来了,美起来了。
长株潭生态绿心核心区、九郎山山脚下,石峰区井龙街道茅太新村水美人和。时下,鲜花怒放,绿稻沁人。站在茅太渠看风景,绿水潺潺自由流淌,渠边老翁怡然垂钓,石桥、朱亭相依相映,游人结伴而行,或拍照留影,或谈笑风生。
在村民的心里,茅太渠是他们心中的母亲河,流淌了上百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村民介绍,茅太渠是一条天然形成的小河,流水由山泉和雨水组成,上游流经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杨林新村,在茅太新村长约2.7公里,然后一路奔流至龙母河,最后汇入白石港。
70多岁的周老伯记得,小时候经常在这里捉鱼虾,家家户户洗菜做饭都用这里的水。但后来,因无人管护导致渠道受阻,水质变差。经常,水里散发出的恶臭味,从他家的门窗钻进来。
“茅太渠曾经病得不轻。”茅太新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张章介绍,因为几十年未曾清淤疏浚,河床淤积严重,岸坡崩塌,水利设施完全瘫痪,丧失了行洪灌溉能力。一到汛期,水漫出堤坝,淹没两岸的庄稼,影响沿线300多户居民的生产生活。不仅如此,还有上游的工业废水和村民家的生活废水直排渠道,流水经过的落差地带,常见近一米高的泡沫,水里的鱼和虾都被毒死。
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县、村两级河长共同发力,以河长制助力乡村振兴。石峰区农业农村局联合镇、村,对整个河道进行清淤疏通,并加宽流域横截宽度,确保水系能正常发挥灌溉、行洪等功能。特别是,针对排污问题,对沿岸的工业废水进行收集处理,对村民家的生活污水进行三格式处理,还建设生态护坡护岸,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建成了一条适宜生活的生态景观河道。
村里依水而建了一个占地面积400亩的开放式公园——茅太新村农民公园建设完工,让村民享受到更多河长制工作带来的生态红利。赏荷、乘凉、结伴郊游,走一圈要花费40分钟;公园里安装了“动感单车”“呐喊号角”,供村民运动建设;还有138米长的“步步惊心”吊桥,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挑战。
每天晚饭后,周老伯带着孙子沿着茅太渠边的游步道散步。每当经过花木园林,孙子就会用手指着园中的树木,嘴里念着浇水、除草,因为这些树木都是周老负责看护的,“以前,大家散步都是在马路上走。马路上车多,十分危险,现在沿着河岸散步,既安全又舒心。”
“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游客自然会来。”张章说,茅太村临近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以前本地人都跑到跳马镇去消费,如今,这里环境这么好,留住了本地人,也吸引了长沙市的游客前来观光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