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赵家铺生产队与县委原书记朱洪富的往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萧茂生

    在攸县县城,提起赵家铺,大多能晓得其所指是江桥街道乌坳社区的一个居民小组。这个如今再普通不过的居民小组曾在那个火热的年代拿下数不清的荣誉。

    赵家铺是攸县原上云桥公社江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曾获湖南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称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农林部原副部长朱荣等都曾来此参观,这一切要从朱洪富同志下放驻点说起。

    缘结赵家铺

    1966年,时任攸县县委书记的易晚珠被当作“走资派”关押囚禁,主持面上工作的攸县县委副书记朱洪富和颜家兰被开除党籍,2名公社书记被判刑,其他有关人员分别受到党内警告或撤职处分。1967年1月省委恢复了朱洪富、颜家兰等人的名誉。朱洪富虽然恢复了名誉,但却离开了县领导岗位。

    1968年5月,朱洪富下放到上云桥公社劳动。他自愿要到贫穷落后、情况复杂的瑶塘大队,驻点该大队的老屋冲生产队。从瑶塘返回县城要经过赵家铺生产队。初次经过时人生地不熟,后来他到赵家铺生产队的田边走走看看,与碰到的群众、党员谈谈情况,关系就密切了。他见到赵家铺的禾苗长得不一般,社员们劳动积极性高,做事舍得出力,不见偷懒现象,与其驻点队大不一样,打心眼里佩服赵家铺。后来多次路过,他特意与赵家铺生产队队长陈道林、陈忠林等党员进行座谈,询问队里的情况,对赵家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觉得这是一个好生产队。秋收分茶油时,朱洪富路过赵家铺,见仓库晒坪上摆放各种装油的瓶子,保管员陈忠义给各家瓶子过秤装油。朱洪富停下脚步问道:“户主不在场,他们相信吗?”陈忠义回答:“他们回家可以过秤,我们年年是这样分,免得误工,分任何物资都不用守,散工后各自带走回家便是。”朱洪富频频点头,好风气。

    1968年冬季,朱洪富见赵家铺的田土都种上了油菜和红花草籽,无闲田闲土,丘丘田里有肥堆,更打心眼里喜欢上这个生产队。赵家铺的社员,认定这位遭受挫折的书记没有半点垂首低眉的悲观,也投以敬佩的目光。年底,一口山塘干枯,社员见朱洪富回城,请示队长送2条草鱼给朱洪富可不可以,队长说:“当然可以,捉大的,不要钱,给书记过年吃。”一个社员跑步赶上朱洪富,鱼送到他手上,朱洪富硬是不要,后来在王家场供销社门市部,由营业员皮翠英过秤,按社员自食价付款后才带走。

    1970年1月朱洪富复任县委书记,原本就重视农业、关心群众生活的他,在攸县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对赵家铺十分器重,他认定这里是可培养出来的好典型。他虽然在桃水大队办点,可年年派人住在赵家铺,可以说,赵家铺生产队实际上是县委书记和县委办的没排名的点或者说是直属生产队。由于赵家铺生产队的干部、党员、社员都非常听话,团结一致,在当时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后被评为了湖南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赵家铺离攸县县城不远,南是江桥,北是瑶塘,西是乌坳,东是高岭,现属江桥街道乌坳社区。旧时,这个地方很穷,多数户穷得锅底朝天,打单身的人也多,有句民谣流传甚广——“赵家铺,卖烂布”,意思是有人衣衫褴褛,鹑衣百结到外地讨米要饭。赵家铺生产队由原赵家铺、安冲、小塘3个小生产队合并,计75户,296人,水田面积635亩,旱土156亩,山地面积2460多亩,遍山薄壳野油茶。酒埠江水库未修建前,队里虽然有17口山塘,但长年天干地漏。西干渠通水后,生产条件变了,可粮食产量仍然上不去。

    该队党员陈忠林原任过江南大队党支部书记,为改变群众生活,曾在1961年和1962年偷偷将水田分到各户耕种,分田后户户粮食自给有余,可他却戴上了“分田单干急先锋、阶级路线不清的糊涂虫”帽子,被免职后参加浏阳社教。社教回队后,恰好陈道林从部队退伍回家,这样全生产队便有了7名党员,他们在一起合计怎样发展生产,如何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分田到户上级不同意,此路不通。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给他们指出一条道路——向大寨学习。

    经大队、公社党委同意,7个党员成立了党小组,由陈忠林任党小组长兼生产队政治指导员,推举陈道林为队长。在生产队成立党小组和设政治指导员当时在全县是绝无仅有的,也得到了朱洪富的肯定,他多次鼓励陈忠林不要背思想包袱,大胆勇敢地甩开膀子学大寨,并表态:“我会派人常驻赵家铺生产队指导你们的工作,但一定要干出成绩来。”

    第一个到赵家铺生产队办联系点的是时任县委办公室主任罗桂文。他深入实际,与群众打成一片。尔后连续不断,蹲点时间较长的有株洲市原副市长袁征敏、县政府原副县长陈之强、县政协原主席刘炳然、县委办公室原主任王运端,以及唐延山、罗恒芬等,他们食宿在陈福元、陈桂元家,后来社员要求轮饭,以表达对上级派来干部的敬意。凡在赵家铺生产队蹲过点的干部,都与社员同劳动、同学习,关系甚为亲密,工作调动时都不愿离开。朱洪富虽然在赵家铺未住宿过,但每一年要在赵家铺农家吃几顿“三两粮票,一角二分钱”的农家饭。1971年正月初一日,朱洪富与罗桂文、小车司机萧师傅在陈忠林家开党小组、队委会成员座谈会,相互拜年。朱洪富陪上级领导到赵家铺参观是常来常往的事情。

    旗耀赵家铺

    1972年是个旱灾年,通过抗旱,这年攸县粮食大丰收。

    赵家铺生产队早稻获得了大丰收,但插晚稻用水困难,17口山塘的水全部放干,小塘冲里仍有150多亩无水翻耕,晚稻秧苗枯黄,干群十分焦急,如不解决水的问题,就有荒田的可能。当时我任上云桥公社党委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现场察看,我与赵家铺生产队干部商议,打算利用下清塘入高岭小江内的余水,在杨柳荷花形建立抽水机机埠。与公社党委同志商量后,大家也一致同意。因赵家铺田多劳少,农事繁重,20个大队每个大队派身强力壮、劳动肯干的民兵10名,计200人,公社管委会副主任贺福初同志主动要求和武装部长带队,8月1日劳力全部上工地,分日夜两班,土法作业,故称“八一”机埠,决心10日之内上水。

    此举措汇报到了县委,得到朱洪富的赏识。朱洪富放心不下,亲赴现场察看机埠、渠道,见民兵们个个汗流浃背、埋头苦干,进度很快。当朱洪富了解到民兵们吃的是蔬菜,便表态每个民兵每日拨4角钱伙食费。现场,他也脱掉长裤在工地和民兵挥锄挑土,极大地鼓舞了民兵的积极性。察看现场后,8月6日,朱洪富把县有关局厂负责人叫到赵家铺,察看干枯的旱田,察看动工的抽水机埠,决定县林业局供电杆、县物资局供铝线、县电力局供变压器、县水利局和县氮肥厂供其他设备和派技术人员安装,要求3日之内到位,5日后安装完毕。经过昼夜苦干,8月12日上午,抽水过坳,进入渠道,流进小冲。小冲早晨还是一片“白”,傍晚就变成一片青,五日时间所有干旱田全部插上了晚稻。8月20日,朱洪富和副书记、县武装部政委于福泉来到赵家铺,见条条冲里都插上了晚稻,二人由衷地高兴。

    这一年,赵家铺生产队获得双季大丰收,人均口粮400公斤,人均储备粮500斤,人均卖余粮1吨,每个劳动日分红1.5元。这年下半年,县人民政府原副县长丁升明和办点干部合写了一篇“红太阳照亮了赵家铺”的文章,发表在《湖南日报》上。

    1970年开始,全县学习桃水、学习赵家铺的口号不断响亮,1972年和1973年,县内各个生产队队长、上云桥公社周边社队的社员、湘潭地区所属各县(市)的公社书记和大队书记都前来赵家铺参观学习。其声势之大,人员之多,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里。

    在当时的条件下,赵家铺生产队确实办得很出色,不仅粮食产量年年提高,而且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建有3个养猪场,有6个专职饲养员,20头母猪,生猪发展500多头,2个牛场,发展到120多头,每口山塘都养了鱼,有专人放草。县外贸局定点收购,是县农业局、县畜牧水产局优良品种的试点。

    多年来,赵家铺生产队不欠国家的,不欠社员的,社员也不欠国家和集体的。有人怀疑朱洪富要县里特别支持了赵家铺,其实不然。有关单位只是适当支持了点物资;其次是保证了赵家铺生产队农产品和畜禽的收购,确保了农药化肥的供应,给予了农业技术指导;再就是对赵家铺思想政治工作的鼓舞,先进事迹的宣传。

    由于县委和朱洪富对赵家铺的重视,赵家铺先后五批次举办了全县农业学大寨骨干学习班。时任省领导毛致用、曹文举、卜占亚、杨大易等先后在赵家铺视察和指导工作。1977年6月26日至7月5日,全国南方水稻工作会议在攸县召开期间,国务院原副总理陈永贵、国家农林部原副部长朱荣、13个省市区负责人、部分科研部门负责人共430人到赵家铺参观,朱洪富拿着喇叭筒,边走边宣传。老红军甘祖昌,带领江西省莲花县参观团到赵家铺参观时,特地把赵家铺的水稻良种带回老家种植。

    情系赵家铺

    1973年8月,朱洪富恋恋不舍地离开攸县故土,赴湘潭地委任职。

    在离开攸县前,他与几位曾在赵家铺蹲过点的干部来到赵家铺,在陈桂元家吃晚餐,晚上开队委会、党小组座谈会。在会上他虔诚地感谢赵家铺父老乡亲对他工作的支持,为攸县发展农业生产树立了好榜样、好典型。赵家铺人听说老书记要离开攸县,一种离情割爱的心绪涌上心头,都在思索着怎样答谢老书记对赵家铺的厚爱。那天晚上月色如银,社员相互传开,不一会队委会坪内挤满人群,多数送来茶油、花生、鸡蛋等,有的送来布鞋、袜底。目睹此情,办点干部和队里干部不知所措,明知道老书记不会收,也不能收,可如何说服盛情之下的社员呢?陈忠林、陈道林商议后,陈忠林站在高桌子上对大家说:“同志们,物资朱书记肯定不会收的,我和道林也不同意朱书记收,莫害了朱书记。但一户都不收,也太不合情理,我表态只收下陈福元和陈桂元家的,其他户都拿回去。”朱洪富也只好收下陈福元的10斤花生和陈桂元的10斤茶油。午夜,朱洪富和罗桂文等回县城,唐延山留在赵家铺,临行前他与唐延山耳语。小车开走后,队委会还有数十人,唐延山当着大家的面,将10斤茶油、10斤花生按时价折算交给户主。陈忠林趁机向大家讲述了1971年年底私人送了点土特产给朱洪富的家属,事后不仅物资叫人送转,反而遭到一次痛骂。所以凡在赵家铺蹲过点的干部,未接受过赵家铺生产队和私人任何物品,也不在赵家铺生产队购过任何物资。天地可鉴,人心皆知。

    朱洪富调离攸县后,在湘潭地委、株洲市人民政府工作的15年中,凡到攸县检查工作,都要过问赵家铺的情况,并四次亲临赵家铺,见这个非常熟悉的地方,已是农业机械化试点队,半数以上农户住上了集体建成的“居民点”,房子多子,道路宽了,红旗没有褪色,劳模老当益壮,次次都含着满意笑容与干部、社员话别。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朱洪富虽然不在世了,但攸县人民怀念他,赵家铺人传颂他,他把芬芳余香留在了这个世界上,把工作业绩镶嵌在攸州的土地中,把廉洁从政的口碑立在人们心坎里。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