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丁一达

    《庄子》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朋友惠子有一颗葫芦,又大又沉,既不能装水,还没地方存放。惠子一怒之下,就把这个葫芦给砸了,还和庄子抱怨这葫芦没用。不知为何,我时常觉得读书这件事,就像是故事里的葫芦。

    首先,读书的名头很“大”,古代读书人抬举自己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之外的东西,他们是看不上的。其次,读书的负担也很“沉”。且不说古代文人举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苦读生活,就是放在当代社会,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余捧读一本《庄子》,都实在是件令人头大的事。可就是这名头大、负担沉的读书,还常常百无一用,单靠一本《红楼梦》找不到工作加不了工资,熟读《物种起源》或《时间简史》,也不会直接带来效益。于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出现了:读书有什么用?或者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仍然需要阅读?

    一种最为常见的论调是,读书是我们进步的阶梯,这个进步是多种意义上的。在学校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就能找个好工作;工作时多读书,就更容易得到赏识被提拔。换句话说,读书还是有用的,只是是间接的、长远的。这种回答不无道理,却未必会为庄子所认同。如果有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用?那他一定会反问一句:读书为什么要有用?读书就不能是无用的吗?假如有一天,读书不再与升学、升职、赚钱挂钩,百无一用,我们就可以不读书了吗?

    “读书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或许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症候: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化与商业化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用”的思维所蒙蔽,我们总是要追问:这有什么用?如果一件事物没有直接的、即时的效用,我们往往就会把它丢在一旁。这种功利观念让我们忽视了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书中一句会意的文字,音乐里一段共鸣的旋律,归途中一处动人的风景……从功利的、短视的角度来看,他们固然是无用的,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体会这些“无用”之物的能力,那些“有用之物”又还有什么意义呢?将一切事物都工具化的结果无非就是让人自身也成为工具。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中“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读书有什么用,我想就是它会提醒我们出离“用”的思维,珍视“无用”的事物。读书让我们从俗世的时谈物议、名缰利锁中脱身,以非功利的心态重新看待自我与这个世界,安放心绪,凝聚精神。读书之无用,也正是其大用。那个故事的最后,庄子嘲笑惠子“拙于用大”,意思是他看不到那颗葫芦的大用,不懂得可以用那颗葫芦“浮于江湖”。今天的我们,何不也听从庄子的建议,捧起读书这颗葫芦,浮游于书海间吧。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