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7亿元R&D研发投入全市第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56.47亿元R&D研发投入全市第一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凌凌

    通讯员/罗金鹏

    “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句巴菲特的名言,正被越来越多的芦淞制造业企业认同。作为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之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变得愈发凸显。

    5月30日,芦淞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暨科技活动周启动。会上发布,2022年,该区全社会R&D研发投入入统数56.47亿元,较上年增长15.6%,位列全市第一。

    在株洲广袤的大地上,芦淞“一城”何以成为R&D研发投入第一梯队?

    数字里看“门道” 基础研究发展投入趋势演进

    “R&D”是什么?通俗地讲,指基础研究发展投入。

    有一种共识是,GDP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而R&D经费投入,则反映其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潜力和品质,后者也被称为“对未来的投资”。

    芦淞区R&D研发投入创新高的数据里,可看出两个“比较”。一个是,芦淞区自换届以来,非常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不断加大R&D。2021年,全社会R&D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63%,高于全省平均值4.43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0件,是全省的4.6倍,艰难的“爬坡”达到令人瞩目的高度。

    另一个是,2022年,该区全社会R&D研发投入入统数56.47亿元,较上年增长15.6%,位列全市第一。

    近几年,记者一直关注、跟踪芦淞区的发展,目睹过地方财政增幅等多项核心和先导指标落在了“尾部”。当年看来,将“尾部”变为“头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换届以来,芦淞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敢破善立,大刀阔斧地推进“转型”“创新”,穿越风雨,披荆斩棘,从而走出了新路。

    创新力,已成为今日芦淞发展之“长板”。

    引领创新实践 企业主体作用呈“一道风景”

    5月30日,芦淞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暨科技活动周启动。

    会上,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获评2022年度芦淞区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芦淞拥有一个可喜现象:R&D研发投入中,企业正成为“主力军”。

    航空城片区,有一家企业叫“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山河布局通航领域的主打产品,山河SA60L(阿若拉)轻型运动飞机立项于2002年。从时间线来看,阿若拉从第“1”到第“100”架的交付花了10年,但从第“100”到第“200”架的交付,只用了不到2年。

    正是依靠持续的研发投入,该企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芦淞,与山河科技一样的优质企业已然成为“一片树林”。

    近年来,芦淞区放大“厂所结合”优势,企业能级不断提高,带来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潜力、后劲和韧性,也坚定了政府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先进制造的信心和决心。

    重森林也重“树木” R&D人才队伍蔚为壮观

    重森林也重“树木” R&D人才队伍蔚为壮观

    科研与创新欲落地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根本在于“人才”。

    我们看到,在芦淞区R&D研发投入呈持续向上抛物线的同时,相关从业人员也在不断成长壮大。

    芦淞区历来重视人才工作,深入落实“人才30条”政策,围绕航空、服饰、新材料领域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全面落实株洲市产业人才贡献奖励个税返还政策。

    目前,该区已组建了一支120多人的高素质科技专家服务团队,政府鼓励支持科技专家在规划标准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宣讲、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乡土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企业对研发人才的引进持续加大力度,也使得芦淞聚天下英才共建创新高地,研发力度持续走强。

    牢牢盯着“未来趋势”和“世界先进”的发展目标,在“转型”和“创新”上下功夫,不仅仅需要向科技前沿“多砸钱”,更需立足解决发展的痛点而“善砸钱”。

    芦淞区委书记唐卫湘在发言时表示,芦淞区将以全市一盘棋的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产业生态。深度参与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快实现更多产品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