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转企”还能“转”得更快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廖喜张 通讯员/许辉英 刘萱) 如何有效提升“个转企”工作?6月16日,市“三高”指挥部召开案例大讨论活动,邀请相关部门、市县“三高办”、企业代表与会,共同为“个转企”工作支招。

    4年累计转企4111户

    个体工商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市“三高”指挥部市场主体培育组执行副组长谢志军介绍,截至5月底,全市实有个体工商户33.36万户,占全市实有经营主体总量的72.08%。

    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户,营业额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几千万元不等。但在持续发展壮大中,面临“银行融资难、人才引进难、品牌创立难、产品推广难、市场拓展难”等诸多瓶颈,始终限制在原始粗放阶段。

    “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不仅是个体工商户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增容、扩张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谢志军说。

    2019年以来,我市“个转企”数量呈递进式增长,4年累计完成“个转企”4111户。特别是近两年发展快速,2022年比2021年增长了3.79倍。2023年来势不错,截至5月底,全市新增“个转企”达990户。

    企业转身好处多

    “个转企”,这个变身好不好,听听企业怎么说。会议邀请了大碗先生、兄弟厨房和凯达隆威三家成功转企企业。

    在芦淞市场群小有名气的凯达隆威,成功“转企”后,迅速签下欧微服饰的大单。公司经理翟洪兰感慨:“身份转变了,供应商和客户的态度和信任度也有了明显转变。”

    “餐饮公司和个人饭店,还是不一样的。去参与食堂招标,餐饮公司就是要硬扎一些。”兄弟厨房创始人习招平深有体会。

    兄弟厨房去年有8家门店成功“转企”。习招平说,相对于企业,个体工商户虽有准入门槛低、经营方式活、税收负担轻等先天优势,但由于法人地位缺失、管理模式粗放且规模有限等因素,在商业信用培育、商标品牌打造、参与市场竞争及经营范围扩大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大碗先生去年有12家门店成功“转企”。该公司副经理张海英袒露心声:“前期公司规模小时,门店都以个体户形式存在,办证简单,在2019年以前也不用做账。但随着公司门店数量不断增加,弊端逐渐显现。”

    例如,从2019年4月1日起,个体户取消定期定额交税,改为查账征收,这意味着个体户也要做账,和公司没啥区别。同时,门店利润只要超过50万元,需缴纳35%的个人经营所得税,但公司只要利润低于300万元,所得税只需先按5%缴纳。这意味着,个体户所得税负担可能比公司还要高。

    为个转企支招助力

    虽然实际好处很多,但还是有很多个体工商户心存疑虑,“不愿转”“不敢转”。

    市“三高”指挥部市场主体培育组调研后发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二是部门协同有待加强,三是后续服务仍有待加强。

    “个转企”,不是简单地换“帽子”,而是要通过配套政策举措的扶持,解决企业发展的延续性问题,助其进入“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企业成长通道。

    “所有的经营主体,都想发展壮大,但发展壮大就需要规范,需要转为企业。”市税务局总经济师凌伟建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

    “突出宣传企业在规模经济效应、用地用工、融资贷款、风险承担等方面的优势,增强示范效应。”市“三高”指挥部市场要素保障组宋斌建议做好宣传文章。

    市“三高”指挥部改革组吴思源建议,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市县同权”改革,建立市县联动审批机制来解决类似“个转企”“一窗通办”中遇到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问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