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度:北斗定位实现“海底穿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逸峰

    通讯员/宋律

    【中国视角】

    6月11日,世界最长最宽的钢壳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管节最终接头合龙,32个8万吨级的管节和最终接头犹如海底巨龙横卧珠江口,为这条全长24公里、集“隧、岛、桥、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打通关键环节。在深中通道沉管施工之初,科研团队在自主研发的新型测控软件上,引入精度、稳定性和自主性更有保证的北斗系统,实现了连续多节沉管零偏差对接,这在世界上都是没有先例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底穿针”。

    北斗是全球四大卫星系统之一,在实力上也是位居前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时全天候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如今,北斗系统已全面赋能国家基础设施,加速融入自然资源、农业、通信、交通、电力等各行各业,大幅提升高精度位置服务的能力水平。

    【株洲故事】

    “东经113.43547,北纬27.228252,106国道网岭中学,运行1小时22分……”6月15日上午9时47分,在株洲市交通运输综合监管平台上,从茶陵开往长沙南站的一台大客车的各种实时位置信息一目了然。同时,通过安装在大客车上的4个摄像头,驾驶员上方、正面,车内过道、车外前方,车辆实时状况一览无余。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北斗系统联网,车辆如出现超速、超时驾驶以及驾驶员抽烟、拨打手持电话等违规现象,系统马上自动报警,车辆所属企业就会立即通知驾驶员,并给予相应提醒和处罚。

    作为工业城市,株洲的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本就与北斗产业天然适配,再加上两大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据的强势地位,无疑有益于北斗的全球化应用市场开拓。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万多台运营车辆、600余台渣土车、80余艘船舶安装北斗系统,中车株机实现北斗应用超过1.5万套。株洲市交通运输综合监管平台于2019年12月建成,包括出租车智能管理系统、公共交通智能化大数据平台、“两客一危”监管平台、渡口视频监控系统等十个子系统。该系统利用北斗卫星实时监测功能,对相关车辆、船舶、渡口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安全有序。

    北斗领航,蓄势崛起。位于株洲经开区北斗大厦4楼的株洲椭圆时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2月。次年底,椭圆时空首个“直播地球”中心启动,通过基于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星座“星池计划”的北斗导航增强、多模式遥感等多种功能载荷,创新实现十分钟量级响应式遥感、亚分米级导航增强、全天时双向物联通信能力,具备全天时全天候遥感影像展示能力。今年3月,椭圆时空与市应急管理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基于空天技术创新融合的株洲市自然灾害指挥调度决策系统项目签约落地,聚焦当前自然灾害指挥、调度、救援扑救中的痛点和需求,利用创新的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卫星遥感、卫星通信、数字孪生、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构建精准化、扁平化、智能化的全市自然灾害指挥调度决策系统,实现及时指挥、实时人员战斗掌控、快速灾害态势掌控,提高自然灾害灾时、灾中指挥调度决策能力。

    椭圆时空销售总监李智介绍,自然灾害指挥调度决策系统利用卫星遥感三维制图技术,为全市应急管理提供统一基础三维时空数据服务,实现后指、前指、前突的视频、图像、语音、文字数据通信传输,进一步增强灾害现场的实时态势感知、及时指挥调度能力。同时,依托株洲卫星地面站资源优势,针对灾害现场实现快速卫星遥感拍摄,并依托株洲云平台,支撑系统数字化应用,辅助指挥中心快速研判。

    “选择进驻株洲,正是看中这座城市的深厚工业底蕴、优越区位优势、优良营商环境,以及加速崛起的大数据、北斗产业。”李智介绍,目前,公司在株洲建设的卫星测控全球主站选址已完成,预计年底正式投入使用。到时,我市本地企业构建的北斗应用场景将完美呈现,产业发展、应急救援等将如虎添翼。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