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介绍茶陵农产品保鲜经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李军) 5月31日,《人民日报》以“田间‘大冰箱’存住果蔬茶鲜味”为题,对我市茶陵县补齐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的保鲜预冷短板,助力农产品保鲜增值,并逐渐形成从田间地头到冷链冷库再到加工企业的产业链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

    报道刊发在当天《人民日报》的第3版要闻版,是其“经济新方位·县域经济观察”栏目里的最新稿件。整篇报道分三部分,分别讲述了茶陵县开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的背景、做法,以及相关成效。文中将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形象地比作田间“大冰箱”,特别点赞了该做法给农户带来的显著改变与实惠。

    枣市镇东岭村的杨梅、腰潞镇睦兴村的黄桃、严塘镇杨塘村的茶叶等,报道提到,2020年茶陵县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之前,各乡村的农产品不易保鲜,广大种植户只能“与时间赛跑”,购置冰柜把家当冷库,甚至要借邻居的冰箱来储存。而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后,种植户某种程度上告别“靠天吃饭”,也在具备深加工的条件下实现产品增值。经过全县冷链建设和行业协会科学调剂,目前茶陵农产品腐损率从30%下降到10%以下,年减少经济损失超过4亿元。

    报道写到,3年来,茶陵县下发专项补贴、整合多方力量,助推形成冷链集配中心与田间冷库无缝对接、优势互补的储存新模式,催生了诸多新产品。冷链设施的支撑作用,让茶陵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与日俱增。3年间,新增茶叶种植面积2万亩,食用菌由900万棒增加到1600多万棒,大蒜面积从2万亩增加到3万亩,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从7个增加到13个,新增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上一篇
  • 下一篇